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三葉制藥沒落原因

三葉制藥沒落原因

三精制藥經營質量的不樂觀,財務數據或許是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論據之壹,該公司近幾年業績的不穩定、業績增長幅度和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等都在透露壹個不好的信息:三精制藥日漸沒落了。2013年,三精制藥存在的問題集中爆發。

對於三精制藥來說,2013年應該是印象尤其深刻的壹年,上市十年來,三精制藥的主業在這壹年首現虧損。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三精制藥去年實現的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仍是正值,為盈利646.21萬元,但實際上該公司是借助政府提供的6087萬元補貼才讓該財務指標得以扭虧為盈。真正體現公司經營情況的財務指標——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已經虧損了2527萬元,這個結果對比2012年時的盈利3.31億元來看,有些恍如隔世的意味。若單純從這來看,三精制藥似乎是在2013年才淪陷的,但事實並非如此。

“從2008年開始三精制藥就不行了,遇到發展障礙也沒徹底解決,中途偶爾出現的業績增長只不過是小掙紮後的小勝利,最終還是被打回了原形。”壹位長期跟蹤三精制藥的分析人士指出。

縱觀三精制藥上市十年來的凈利潤及其增長情況來看,該公司本次的跌倒確實是早有征兆。上市後的前三年是三精制藥最輝煌的時期,業績的高增長讓該公司的凈利潤從2004年的2669萬元壹躍上升到2007年的2.68億元。不過,輝煌短短三年後三精制藥便開始由盛轉衰,業績開始停滯不前,2008-2009年的凈利潤僅為2.69億元和2.78億元,與2007年相比並沒有多少長進,直到2009年底劉占濱的出現,該公司業績才有了些轉機。當時劉占濱出任三精制藥董事長和總經理,新官上任三把火,該公司陳舊的營銷模式有了壹些改變,2010年其凈利潤突破3億元關口,但好景不長,2011年後三精制藥又開始走下坡路,2011-2013年的凈利潤分別為3.98億元、3.31億元和646.21萬元,三年裏,其業績累計下滑高達98.37%。

除了凈利潤和凈利潤同比增長率之外,反映三精制藥投資收益情況的凈資產收益率這個財務指標也同樣是在2008年開始下降的,該指標的走勢與凈利潤的走勢幾乎如出壹轍:2007年以前,三精制藥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能達到23%,但2008年開始衰退,下降到19%左右,到2013年時已降至可憐的0.3%。

然而,三精制藥對2013年業績徹底淪陷的原因卻是輕描淡寫,該公司證券部在郵件中解釋說:“2013年公司整合營銷資源,調整銷售策略,進行渠道整頓及消化庫存,主導產品銷售收入下降。同時主導品種的原材料成本不同程度上漲,導致毛利率下降。”

上市平臺定位尷尬

論常理,十年對於壹家有魄力的企業而言往往意味著能磨勵出壹把鋒利的寶劍。然而,三精制藥卻在上市十年後的今天走向了沒落。雖然它的沒落由多方面因素造成,但在北京商報記者的采訪中,幾位分析人士壹致把主要的禍根指向了該公司定位的不清晰、新產品的研發投入未適時跟進上面。

三精制藥和哈藥股份均為哈藥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最終是由哈爾濱國資委控制,可三精制藥在哈藥集團這輛馬車上處於什麽位置,能在哈藥集團的發展中起到什麽作用實際上並不是很清晰,三精制藥和哈藥股份也沒有本質的不同,其主打的OTC產品,哈藥股份也有生產。

“如果公司定位清楚的話,比如就做非處方藥(OTC),那麽就應該要做出幾個品牌來,要有規劃性地推出幾種相關的新產品,制定出每年銷售量要有多大的計劃。” 北大縱橫醫藥行業中心總經理、醫藥營銷專家史立臣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說。在他看來,三精制藥首先是在哈藥集團中的定位不清晰,其次該公司對自己的產品也沒有清晰的定位。

三精制藥主要的收入來源壹直是依賴OTC產品,不過,該公司並不專註於做OTC,這直接導致該公司的產品後勁不足。“我對這家公司還是比較熟的,其定位實際上並不像他們公司自己所說的那樣定在了OTC這塊,它也做處方藥,只不過是沒有做起來,它的產品線是比較混亂的。”壹位接近三精制藥的市場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

其實,即便是主打的OTC,三精制藥也很少有能拿得出手的產品,除了在2000年左右就已打響了的老牌產品雙黃連口服液、葡萄糖酸鈣口服液和葡萄糖酸鋅口服液之外,幾乎難見其他的品牌產品。而如此悲慘的結果或許早在市場的意料之中,這從該公司每年投入的捉襟見肘的研發費上或許就可以猜出壹二。

以最近三年為例,三精制藥研發費投入的金額在逐漸下降,只為2927萬元、2856萬元和2716萬元,占該公司當期營業收入的比重還不到1%,為0.81%、0.7%和0.86%。新產品研發上微不足道的投入,暴露出了三精制藥對公司新產品的不重視。

“就投入那麽點研發費用怎麽可能研發出多好的新產品,醫藥企業的研發費用至少要占到營業收入的2%-3%才能算是有力度,可是它連1%都不到,能有什麽實際意義,幾乎等於沒有研發。”史立臣指出。針對於此,私募機構深圳市金田龍盛投資公司總經理楊丙田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也直言:“三精制藥衰退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產品研發能力薄弱,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相較於廣藥、國藥、上藥等同樣醫藥工業領先的本土集團,三精制藥近年來在新產品的研發方面壹直沒有太大的建樹,反而在營銷廣告投入上卻越發癡迷,有些本末倒置。”

實際上,對於醫藥行業來說,要想保持強大的競爭力,惟有推陳出新。盡管醫藥研發可能存有較大風險,但不投入就意味著在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