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窮忙族”指的是什麽樣的人? [社會話題]

“窮忙族”指的是什麽樣的人? [社會話題]

窮忙族”即“Working_poor”,該詞最早源於歐美,被定義為“努力工作卻常常入不敷出,甚至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受雇者”。現在,這定義又逐漸發展成壹種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不得不連續消費,之後由不得不繼續投身於忙碌工作當中,而消費過後又重邁空虛。壹句話,就是努力忙碌工作卻很窮的人。

回答者:wen0710wen - 助理 二級 7-17 08:01

這裏有“窮忙族”的詳細資料和相關連接.真的有興趣的話,可以閱讀壹下.

=======================================

簡介

窮忙族來自英文單詞“working poor”,原意是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勞動,卻始終無法擺脫貧窮的人。但是隨著逐漸壯大的“窮忙壹族”隊伍,主要的標準為每周工時低於平均工時的三分之二以下、收入低於全體平均60%以下者。這個定義又逐漸發展成壹種為了填補空虛生活,而不得不連續消費,之後繼續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費過後最終又重返空虛的“窮忙”。換句話說,窮忙族並非失業者,有人可能兼了好幾份差事,甚至全職受雇者都可能淪為既忙又窮的工作窮人。歐盟還將這群人細分成不同等級,提供不同的協助方案。

產生原因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個體的生存壓力確實在增強,但絕對沒有“緊張”到要讓“窮忙族”同時兼幾份職拼命賺錢的程度;盲從、攀比的心理,或許存在於部分人之中,可不會是普遍性的主流心態;至於個人欲望,我想,在現代文明的視野下,為了物質享受不惜放棄壹切的人不是沒有,但畢竟還是少數。

問題的關鍵恐怕還是在於,現實社會存在的“結構性危機”——社會結構,原本是壹個“流水不腐”的動態機構框架。社會階層之間,有壹條不斷流動循環的“河流”。窮人成為富人或者富人再次變得壹貧如洗,大眾變成精英或者精英淪落為草根,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實卻是,戶籍、收入分配、教育等諸多領域體制性的落後甚至是不公正,逐漸導致精英“寡頭化”和底層人“固化”,階層與階層之間的流動困難。窮人便富越來越難,草根成為精英近乎天方夜譚。

網上與坊間流傳著壹句話:我們的人很多,但我們的機會很少。社會各行業精英所組成的強大方隊,掌握著各層面的話語權,普羅大眾要想向上流動,除了“窮忙”之外,還有什麽辦法?故而,為了獲得更優質的生存質量、實現更美好的生存未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了“窮忙族”的隊列中——所謂的“窮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賺錢滿足欲望消費,而是通過更大的努力付出去尋找“人生的機會”。

因此,“窮忙族”永遠無法實現自我救贖。個體心態和價值觀調整只能“治標”,要想“治本”,還得從根本上“下藥”。顯然,不斷出臺符合經濟規律、有利於社會良性發展的有效公***政策,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大力解決諸多懸而未解的民生難題,比如就業、住房、教育、醫療等,賦予“草根”公平參與社會財富分配的機會,徹底消弭“草根”向上流動的重重壓力——這是拯救“窮忙族”的必由之路,回避不了也沒有捷徑可走。

各國情況

窮忙現象在世界各國的蔓延狀況快慢不壹,源頭來自於企業壹方面減少正職員工采用;壹方面增加兼職、打工、簽約、派遣等非正式員工,以求降低成本並增加管理彈性。以德國汽車業為例,盡管該產業愈來愈賺,但總雇用員工卻是五十年前的壹半不到。

不只是德國,北歐國家和西歐各地,這種窮忙族也逐漸增多,只要超時工作但年收入低過社會平均收入60%就算窮忙族,奧地利窮忙族每個月只能賺785歐元。

1998年德西窮忙族約占2.7%,全德國則占3.9%,但根據最新統計,德國窮忙族增加到7.4%,西歐各國的情況差不多,就算富國瑞士也有近30萬窮忙人士。

造成這個族群激增的原因,主要還是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政府通過可以低薪工作的法令,以德國為例,企業可以不再遵守在1998年以前明訂的最低工資,而提供失業人士大量低薪工作,以期解決失業問題,但專家對此政策評價不壹,有人認為提供低薪工作,解決失業問題固然是好事,但有人認為這種方案無濟於事。

德國目前的失業率占12%左右,只比過去下降壹個百分點。窮忙族卻直線上升,以單親家庭和孩子較多的家庭最多。這些令人窮忙的工作包括清潔工、洗衣工、快遞、電話接線生、廚房助理甚至建築工,也有不少高教育人士屬於窮忙族,最典型的例子是外文翻譯,不但工作繁重不亞於作家,收入遠不能相比,且沒有任何保障,書再暢銷也拿不到紅利。

事實上,根據美國都市社會學家M. Castells觀察過去二、三十年先進國家的發展過程,提出勞動市場的「雙元化現象」,意指全球化及勞動市場彈性化發展,導致除了高技術、核心人員的大量需求外,非典型、邊陲性工作勞動者也愈來愈多,後者在勞動權益與社會安全保障上遠遠不如前者。雙元化結構的形成,也呼應窮忙族出現的結果,成為後工業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高學歷 = 高就業,已成絕響

窮忙現象在歐美國家率先「發病」多年,韓國在短短幾年內跟上,算是特例。這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迫使韓國政府大步改革,對勞動市場法令大幅度松綁,讓企業擁有更自由彈性的用人空間,致使非典型工作大量產生,超過五成以上,其結果制造出大量窮忙族,社會貧窮現象加劇。反觀臺灣,不知該說幸還是不幸,因為企業管理較西方先進國家「落伍」,勞動彈性化引進甚久但比例並不明顯,非典型雇用的比例相對很少,某種程度緩和拉長了窮忙現象的暴出。

發展歷程

歐美國家通過客觀指標發現,在他們的社會裏存在著龐大的“working poor”族群。此外,隨著日本和臺灣地區近年來全球化發展愈趨明顯,也出現愈來愈多的“窮忙族”。

上海社科院咨詢師劉波認為“窮忙族”的劃分雖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但是在人們越來越關註CPI、收入分配、個人理財的今天,“窮忙族”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調查顯示,60.9%的人認為“窮忙族”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壓力過大,競爭激烈;48.9%的人認為原因是“窮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職業規劃;39.5%的人認為是由於起點太低機會太少;26%的人認為是太急於求成、反而容易受挫;24.5%的人認為是盲從、隨大流造成的;18.8%的人認為是由於耐心不夠。此外,此次調查中,88.1%的人因為競爭激烈而感到過壓力,11.9%的人表示沒有感到過壓力。

國家心理咨詢師王閩認為,“窮忙族”感到壓力很大,有很大壹部分原因是價值觀的問題。“感覺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可,這主要還是從金錢角度衡量的。年輕人應該從整個工作職業生涯來看長遠的目標。”

壹位名為“王者歸來”的網友認為,“窮忙族”產生的原因是個人欲望膨脹。“有的人,沒錢的時候買個二手手機就是他最大的心願,在月薪1500元時就想買個電腦,等到工資3000元時就盤算著買臺高檔IBM……薪水增加的同時,個人期望也在上升,於是不斷地為達成心願而忙碌、奔波.”

要擺脫“窮忙”,就積極充電

“我是‘窮忙’,但我不是‘窮忙族’!”在北京某投資公司上班的安泰,極力將自己與“窮忙族”這個詞“劃清界限”。

兩年前進入職場的安泰月入3000。在他看來,自己網頁維護的職業只是壹個簡單的、玩“打擦邊球”的基層崗位,而且義務加班的頻率還很高。“所以我到月底拿出工資卡時也不會有多少喜悅感。但我肯定不會是‘窮忙族’,因為我能看到希望。”安泰說,身邊的同事中不乏因為薪水低而跳槽的,但他肯定不會,“付出了努力肯定就不會白忙,老板是看得到的。”

在被問道“怎麽做才可以擺脫‘窮忙’”時,人們給出的排序是積極充電,增強競爭力(55.7%);調整好心態,適時進行工作減壓(50.4%);只要有合理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就不會“窮忙”(46.5%);主動去適應社會(39%);社會不應該過於強調競爭(12.6%)。

對於如何擺脫“窮忙”的狀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認為,由於我國經濟社會處於不斷轉型的時期,就業市場化趨向日益明顯。各式各樣的風險也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斷呈現。因此,應對風險的能力以及面對風險時及時調整心態的能力比學到多少文化和技術更重要。同時,青年人在初涉職場時,不應該過分考慮物質條件或附加條件,最好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臺灣窮忙族

“窮忙族”目前正在臺灣日漸成形,他們的顯著特點就是每天超時工作、薪水卻沒有增加。他們錢少事多、忙個不停,卻始終是窮光蛋壹個;他們無力置產,連退休養老金也無著落。

據臺媒報道,臺灣“中央大學”人資研究所教授李誠針對1980年到2005年期間,臺灣25到64歲的男、女性勞工每周工時和時薪的變化做的研究報告指出,男性時薪所得前10%的“富人組”,近25年來每周工時減少了8小時,時薪則增到接近820元(新臺幣);但男性時薪所得最後10%的“窮人組”,25年來每周工時不減反增,時薪換算下來才80元。女性勞工的“富人組”和“窮人組”也呈同樣趨勢,顯現臺灣漸走向“窮者越忙、富者越閑”的社會。

李誠分析富者已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窮者卻還留在勞動時代,普遍是處理庶務性工作,對公司產值貢獻度不大,薪資水準無法和付出的勞力成比率。臺灣“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擔憂,富者因閑,有余時間吸收新知,懂得多元渠道投資、累積財富,閑暇時還能考證照,念EMBA,加強專業能力,升遷更加快速;“窮忙族”為了養家活口,甚至要兼好幾份工作,沒有時間投資自己,到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忙個不停,但腦力退化速度越來越快,競爭力越來越弱。

造成“窮忙族”的原因很多,1111人力銀行營運長吳睿穎認為,面對大陸強大的經濟成長力,臺灣普遍被邊緣化,很多工作機會外移,加上兩岸開放政策未明,內需產業不振,產業競爭力滑落,導致不少企業薪酬“M型”化趨勢明顯。不僅低階員工薪水少,某些產業就連高學歷的社會新鮮人薪資也少得可憐。薪水少,但工作沒有跟著減少。吳睿穎觀察,企業因為景氣差,不少職缺幾乎都出缺不補,壹人當兩人用,行銷兼庶務,“窮忙族”的忙碌無法轉化為財富,繁雜的工作也沒法滿足個人成就感,結果越窮越忙,個人價值難以提升。

相關案例

亞莉山卓.舒曼每天早上五點起床,先為孩子準備早餐,然後出門送報,這是她的兼差;八點半送完報,她又趕去正式上班,她在銀行有個清掃的工作,她忙到下午五點,還要趕回家為孩子做飯。像舒曼這種德國人不是少數,已多至百萬人以上。舒曼女士每天工作超過十二個小時,但還養不起三個孩子,單親媽媽的她已七年沒去度假,因為「負擔不起」,有時連看病都沒時間,周日只想躺下來休息。

漢斯.林克也壹樣,他在柏林建築工地打零工,別人每個月工作160小時,他則要工作260小時,壹小時賺4.60歐元,壹個月勉強賺到1200歐元,養家糊口非常困難。

劉琴雅女26歲酒店前臺,劉小姐的“窮忙”裏被“逼”的成分就明顯地多了。她已經進這家酒店有4年了,照理說應該是差不多可以清閑下來了,但是劉小姐卻覺得自己越來越忙,事情越來越多,而且還不敢有所懈怠。原來,她壹開始進這家酒店的時候,酒店剛剛成立,生意並不忙,她只負責與客人打交道,辦理接待、退房、換房、前臺登記、餐飲預訂等工作。隨著這幾年酒店客流量的增加,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許多在她職責之外的額外工作也被增加進來,每天的事情都很瑣碎,自己的分內事處理完了之後,領班又會給出許多事情讓她做。

陸捷男23歲保險銷售人員]陸先生現在在某人壽保險公司做銷售保險的工作,作為剛從大學畢業踏入職場的壹個新人,他工作得格外賣力。保險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銷售的是合同,保單的條款往往非常復雜。陸先生坦言:“我們這行基本工資不多,靠的就是業績,為了讓自己的客戶更多,所以我就不斷請教資深前輩獲得壹些不外傳的經驗。當然,請教完了總是要回報的,壹頓飯總免不了。請這些資深前輩,壹般的地方還請不出手,高檔飯店去壹趟,工資的四分之壹就沒了。”當然,在與許多客戶面談保險時,飯局的買單也總是由他來承擔的。不僅如此,因為不想只是當普通業務員,陸先生就只能努力工作,忙著增強專業知識,忙著處理保險業務。往往每天走出辦公室時,已經晚上八九點了,完全屬於義務加班。

壹般人印象裏,空姐的收入總是不錯的。丁小姐是飛國內航線的,基本工資再算上加班費和獎金,每月收入比較可觀,然而她卻也是個“窮忙族”。她經常是飛得很累,還要忙著加飛,有時壹些小感冒她都不請假,照樣飛,為的就是能多積累點錢。可是即便奮力賺錢,她仍然總是沒等下個月工資到賬,早已囊中羞澀了。“因為職業特殊性,每月化妝品方面的消費支出是必不可少的。我以前都還不怎麽講究,但同機艙的其他同事用的都是國際壹線品牌,我自然也不能落後於她們。”丁小姐每個月單單花在化妝品上的錢就達到近千,當然服飾裝扮更是高達兩三千。加上平時的壹些娛樂活動上的開支,丁小姐每個月入不敷出。那可不可以少買點?丁小姐搖了搖頭,“我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個月都會關註這些品牌的最新消息,特別是看中的那些新品,如果看到別人在用,心裏會有種異樣的感覺。”

張先生是壹名外企主管,工作繁忙、手機24小時開機、“朝九晚無”,當然工資也很高。他直言自己已經可以算是“窮忙族”的壹員了。問其原因,“我雖然工資高,但賺的都是辛苦錢。既然工作已經那麽辛苦,當然要好好犒勞自己。我就是拼命賺錢、拼命花錢的那種人,開銷和收入是成正比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張先生也沒逃出這句話。商場上,他的許多朋友都換手機了,而他的手機那時卻已經快用了半年,於是張先生又花重金選購了壹部手機,但手機都是更迅速新換代快的產品,他聽聞現在用的這款手機已經跌了很多,就又準備新購壹款手機。不僅如此,張先生每月在愛車上也要花個三四千元,美其名曰:不養寵物養車,把車當寵物養。由於工作壓力大,為了緩解壓力,張先生每個星期還要去酒吧哈皮壹次,有時候叫上公司客人,有時候叫上朋友。作為買單人,他特別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交癮。 就這樣,張先生忙著關註手機、愛車、應酬,錢自然也留不下。表面上工作忙、工資高,但實際上是個高薪窮光蛋,張先生自嘲地稱自己為“消費奴隸”。

窮忙族測試

[編輯本段]

測試,妳是"窮忙族"嗎?

1、壹周工作超過54小時,但是看不到前途

2、壹年內未曾加薪

3、三年內未曾升職

4、薪水很低,到月底總是很艱難

5、積蓄少,無力置產

6、工資不低,但花錢很大手筆

7、收入不低,但內心沒有安全感

以上七項,如果妳有兩項或者兩項以上,那麽BINGO!恭喜妳,妳屬於"窮忙族"了!

參考資料:

/view/1505829.html?wtp=tt

回答者:露2OO8口年 - 試用期 壹級 7-17 08:19

就我這樣的人

回答者:gameser - 江湖豪俠 十級 7-17 08:27

妳是不是每天超時工作薪水卻沒有增加,不僅無力置產,甚至還要擔憂養老金從何而來?英文裏現在有個專有名詞叫“working poor”,也就是所謂“窮忙族”。想想,妳是否恰恰屬於這個族?

據媒體報道,“越窮越忙、越富越閑”已經成了臺灣社會壹部分人的真實寫照,“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拼命工作卻看不到希望”。 這種現象正好印證了壹項全球調查數據,“臺灣的壓力指數全球最高,達到51%”。

其實,中國大陸的壓力指數也不低,僅次於臺灣,達到46%,而這種壓力主要來自於工作。

“窮忙族”的源頭並不是臺灣,從歐洲到日本,由於社會經濟整體的不景氣,這壹現象已經成了備受關註的社會問題。

回答者:liubo601 - 助理 三級 7-17 10:22

“窮忙族”成網絡熱詞,七成網友對號入座吐心聲

近年來,國內各大論壇上“workingpoor”壹詞開始流行。“workingpoor”在英文中是個專有名詞,被翻譯成“窮忙族”或“在職窮人”,是指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網友在抱怨自己是“窮忙族”,其中不乏壹些中等收入的工薪階層,甚至是拿著每月近萬元收入的辦公室白領。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某網展開的壹項在線調查顯示,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其中有82.6%的人為在職者,9.2%的人為學生。

“窮忙”是必經階段?

“我們‘窮忙族’比‘月光族’可憐多了。”北京市某私企白領黃燕華很坦率地承認,自己就是徹頭徹尾的“窮忙族”。

調查顯示,和黃燕華壹樣,75%的人自認為是“窮忙族”,12.7%的人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為“窮忙族”,也有12.3%的人明確表示自己不是“窮忙族”。

黃燕華說,“月光族”也許多少有些“自得其樂”在其中,而“窮忙族”更多的是“越忙越窮,越窮越忙”。

由於工作的關系,黃燕華經常要出入高檔寫字樓。“人總得穿得體面精神些,才能見客戶;有客戶,效益才會好。”為此,今年26歲、正值妙齡的黃燕華不得不將每月開銷的大頭安排在穿衣打扮上。

“我身邊的‘窮忙族’很多,他們大多兼了好幾份差事,不僅每天過得忙碌,更是迷茫,永遠覺得自己只是在過‘日子’,而不是在‘生活’。”不過黃燕華確信,“窮忙”是事業發展的必經階段,但是論及前途,她仍然壹籌莫展。

此外,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57.6%)認同“窮忙族”多為“80後”,16.7%的人認為多為“70後”,也有13.2%的人認為“哪個年齡的都有,但人數都不多”。

個人欲望膨脹產生“窮忙族”?

歐美國家通過客觀指標發現,在他們的社會裏存在著龐大的“workingpoor”群。此外,隨著日本和中國臺灣地區近年來全球化發展愈趨明顯,也出現愈來愈多的“窮忙族”。

美國都市社會學家卡斯塔爾斯通過對過去二三十年發達國家發展過程的觀察,提出全球化及勞動市場彈性化發展,導致除了高技術、核心人員的大量增長之外,非典型、邊陲性工作者也愈來愈多,後者在勞動權益與社會安全保障上遠遠不如前者。“窮忙族”的出現,成為後工業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上海社科院咨詢師劉波認為“窮忙族”的劃分雖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但是在人們越來越關註CPI、收入分配、個人理財的今天,“窮忙族”的提出有其必然性。

調查顯示,60.9%的人認為“窮忙族”拼命工作卻得不到回報、看不到太多希望的主要原因,是社會壓力過大,競爭激烈;48.9%的人認為原因是“窮忙族”缺少合理的人生和職業規劃;39.5%的人認為是由於起點太低機會太少;26%的人認為是太急於求成,反而容易受挫;24.5%的人認為是盲從、隨大流造成的;18.8%的人認為是由於耐心不夠。

此外,此次調查中,88.1%的人因為競爭激烈而感到過壓力,11.9%的人表示沒有感到過壓力。

國家心理咨詢師王閩認為,“窮忙族”感到壓力很大,有很大壹部分原因是價值觀的問題。“感覺自我價值得不到認可,這主要還是從金錢角度衡量的。年輕人應該從整個工作職業生涯來看長遠的目標。”

壹位名為“王者歸來”的網友認為,“窮忙族”產生的原因是個人欲望膨脹。“有的人,沒錢的時候買個二手手機就是他最大的心願,在月薪1500元時就想買個電腦,等到工資3000元時就盤算著買臺高檔IBM……薪水增加的同時,個人欲望也在上升,於是不斷地為達成心願而忙碌、奔波。”

要擺脫“窮忙”,就積極充電

“我是‘窮忙’,但我不是‘窮忙族’!”在北京某投資公司上班的安泰,極力將自己與“窮忙族”這個詞“劃清界限”。

兩年前進入職場的安泰月入3000元。在他看來,自己網頁維護的職業只是壹個簡單的、玩“打擦邊球”的基層崗位,而且義務加班的頻率還很高。“所以我到月底拿出工資卡時也不會有多少喜悅感。但我肯定不會是‘窮忙族’,因為我能看到希望。”安泰說,身邊的同事中不乏因為薪水低而跳槽的,但他肯定不會,“付出了努力肯定就不會白忙,老板是看得到的。”

此次調查中,和安泰壹樣,14.1%的人認為應該“窮忙”,在過程中總會有收獲。但是,更多的人則在為擺脫“窮忙”而糾結。

調查顯示,在被問及“怎麽做才可以擺脫‘窮忙’”時,人們給出的排序是積極充電,增強競爭力(55.7%);調整好心態,適時進行工作減壓(50.4%);只要有合理的人生規劃和目標,就不會“窮忙”(46.5%);主動去適應社會(39%);社會不應該過於強調競爭(12.6%)。

對於如何擺脫“窮忙”的狀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認為,由於我國經濟社會處於不斷轉型的時期,就業市場化趨向日益明顯。各式各樣的風險也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不斷呈現。因此,應對風險的能力以及面對風險時及時調整心態的能力比學到多少文化和技術更重要。同時,青年人在初涉職場時,不應該過分考慮物質條件或附加條件,最好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

此外,國家也應該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制,並幹預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實現社會公正,為勞動者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業機會和生活保證。

回答者:今古柳 - 首席運營官 十二級 7-17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