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中醫上將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分為哪些?

中醫上將糖尿病的病因病機分為哪些?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內經》就提出消渴病發生與體質因素、過食肥甘、情誌因素、藥石所傷、外感邪毒等有關,並提出“二陽結謂之消”,“陰氣不足、陽氣有余”、“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的病機學說;《金匱要略》則重視胃熱的同時,更提出腎虛消渴、厥陰消渴,成為古今醫家認識糖尿病病因病機的基礎。

(壹)病因

1.體質因素

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體質偏頗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內在因素。《靈樞五變》曾指出“無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等,對體質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有系統論述。臨床觀察發現:陽明胃熱體質、少陰腎虛體質、少陽肝郁體質、厥陰陰虛肝旺體質、太陰脾虛體質之人均可發病,其中尤以陽明胃熱和少陰陰虛體質最易罹患。

2.飲食失節

長期過食肥甘醇酒、辛辣香燥、煎炸燒烤,可內生濕熱、痰火,或成胃腸結熱,諸熱傷陰,發為消渴。正如《素問奇病論》所謂:“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3.情誌失調

長期過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傷肝,肝氣郁結,郁久化火,或勞心竭慮,營謀強思等,陽氣過用,五誌化火,火熱內燔,消灼陰津,發為消渴。《臨證指南醫案三消》所謂:“心境愁郁,內火自燃,乃消癥大病”即此。

4.年老勞倦高年體虛,或加以勞倦過度,勞心太過,暗耗陰血,房事不節,更傷腎精,“火因水竭而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幹”,可發為消渴。

5.外感邪毒

風熱外犯,或外感溫熱毒邪,可直接傷陰,成為消渴病發病的基礎。《靈樞五變》就曾論及“百病皆生於風”,宋代諸瑞章《衛生家寶》也曾指出消渴病為“風毒氣“

所傷。

6.藥石所傷

藥石燥烈,可傷陰劫液,導致消渴病發生。《素問腹中論》就有論及。

事實上,古代的“五石散”、壯陽藥和現代的類固醇激素等,均可導致血糖異常升高。

(二)病機

消渴病的基本病機特點是內熱傷陰。內熱是“壯火”,不僅傷陰,更可耗氣,可導致氣陰兩虛,陰損及陽,日久可導致陰陽俱虛。陰虛液竭,氣脫亡陽,或燥熱化生濁毒,可變生厥脫嘔逆等。久病血瘀,絡脈瘀結,可發生胸痹心痛、中風癡呆、水腫關格、肢體麻木疼痛、視瞻昏渺等多種並發癥。

1.內熱傷陰病機

內熱傷陰病機,源於《內經》。金元名醫劉完素《三消論》繼承《內經》、《金匱》有關認識,更對消渴病陰虛燥熱病機進行了深刻論述。張子和《儒門事親》的認識則與河間相同。其後明清醫家也多宗其說,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就曾指出消渴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陳土鐸《石室秘錄》更說:“消渴之證,雖分上中下,而腎虛而致,則無不同也。”更強調腎陰不足的重要性。現代學者則觀察發現:消渴病與脾胃腎等多臟相關,陰虛可表現為肺陰、胃陰、腎陰不足,其中腎陰不足最為關鍵;內熱可表現為肺熱、胃熱、腎之虛火,但胃腸結熱似更為多見,臨床上也常見濕熱、痰火、郁熱諸邪,火熱傷陰,而為消渴病發病基礎。應該指出的是:內熱傷陰病機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機,內熱傷陰的病理機轉貫穿於消渴病及其繼發病證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我們強調內熱傷陰病機,並不是指消渴病最常見陰虛內熱證候。

2.氣陰兩虛病機

氣陰兩虛病機,源於《金匱要略》,而以《內經》“壯火食氣”觀點為立論依據。《千金藥方》、《外臺秘要》及唐宋方書則收載了大量的益氣養陰方劑。近代名醫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更創立玉液湯、滋粹飲等名方,均強調消渴病氣陰兩虛病機。北京名醫施今墨也認為應把健脾助運和補腎滋陰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善用降糖對藥黃芪、山藥、玄參、蒼術,重視消渴病氣陰兩虛病機。現代學者則研究發現:氣陰兩虛證是糖尿病臨床最常見的證候類型,具體可表現為心腎、肺腎、肝腎、脾腎或多臟氣陰兩虛,是消渴病陰虛內熱,內熱傷陰耗氣的結果。陰陽互根,陰損及陽,日久可成陰陽俱虛之證。正氣不足,易感外邪,導致風熱外受,或濕熱留戀,或內生熱毒,則可成喘嗽、肺癆、淋濁、癬疾、瘡癤、癰瘍等。陰傷太過,氣隨津脫,亡陰亡陽,或燥熱化生濁毒,阻滯氣機升降,則可成厥脫嘔逆急證。

3.瘀血阻滯病機

瘀血阻滯病機,源於《內經》。近代唐容川《血證論》也曾論及血瘀致渴之理。當代學者祝諶予教授對糖尿病血瘀病機則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其葛根、丹參配伍及降糖活血方稱譽醫林。近年有不少學者運用現代科學手段,結合血液流變學、甲皺微循環、血小板功能測定,對糖尿病血瘀病機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糖尿病血瘀與病人血液高黏、高聚、高凝及微循環障礙有關。血瘀的形成常與氣虛帥血無力、陽虛寒凝、陰虛液竭、痰濕、痰火、濕熱阻痹氣血、氣滯血瘀和久病入絡等有關。血瘀病機尤其是絡脈瘀結病機可以說是糖尿病多種血管神經並發癥形成的基礎。呂仁和教授認為:糖尿病微血管並發癥是消渴病日久,治不得法,久病入絡,在氣陰兩虛或陰陽俱虛基礎上,內熱、痰濕、氣滯、血瘀互相膠結,形成“微型徵瘕”的結果。絡脈遍布周身,內絡五臟六腑,外絡四肢百骸,所以可發生全身多臟器、多部位並發癥。

4.脾氣虛弱病機

糖尿病有脾虛壹證,金元名醫張潔古、李東垣曾論及,明清醫家戴思恭、喻嘉言等皆宗之,但在古代始終未得到醫界普遍認同。近代醫家張錫純重新闡述之,“消渴壹證,古有上中下之分,謂皆起於中焦而及於上下”。當代學者則把脾虛置於消渴病發病的關鍵地位,認為脾虛,津液不能正常輸布,而為消渴,如熊曼琪教授、陳晶教授等,都很重視糖尿病脾虛病機。“脾虛致消”,成為糖尿病“從脾論治”的立論基礎。

5.肝郁氣滯病機

糖尿病肝郁氣滯病機,也可認為源於《內經》,所謂“剛者多怒,怒則氣上逆,……故為消癉”的論述,提示消癉發生與情緒波動有關,而肝主情誌,所以,消渴病發生與厥陰肝臟密切相關。《金匱要略消渴病篇》開宗明義:“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後世如明清醫家黃元卿、鄭欽安等,對此則又有發揮,曾予系統論述。當代醫家李良等更明確提出糖尿病當“從肝論治”,認為情誌郁結、肝郁化火傷陰,在消渴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居於重要地位。

綜上所述,古今醫家對於消渴病病因病機的認識,雖存在差異,但皆來源於實踐,而且無不受到《內經》、《金匱要略》等經典著作的影響,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消渴病發生發展的病機演變過程。如果簡單地把消渴病視為“陰虛燥熱”,視為“氣陰兩虛”,視為“脾虛”,視為“肝郁”,都是不全面的。大量病例臨床證候學研究發現:消渴病的發生與素體因素及情誌內傷、情緒緊張、飲食因素、藥石所傷、外感邪毒等環境因素都密切相關,諸種環境因素,或成郁熱、濕熱,或為痰火,或為積熱、燥熱、風熱,皆可傷陰,致“陰虛內熱”之證;內熱傷陰,更可耗氣,則成氣陰兩虛結熱之局。氣陰不足,正虛容易受邪,或內生邪毒,可合並瘡癤、癬疾、喘嗽、肺癆、淋濁;陰虛燥熱,燥熱化生濁毒,陰竭液脫,氣脫亡陽,可成嘔逆、神昏、厥脫危候。氣陰不足,氣虛帥血無力,陰虛液竭,陰陽俱虛,血脈失於溫通,均可成血瘀、熱結、氣滯、痰濕,也可致瘀,故血瘀證多見。久病入絡,痰熱郁瘀互結,在絡脈形成“微型癥瘕”,則變生百癥,或為胸痹心痛,或為中風痿痹,或為水腫關格,或為內障目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