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墨菲定律並稱的三大定律是彼得原理、帕金森定律。
資料擴展:
墨菲定律是壹種心理學效應,1949年由美國的壹名工程師愛德華·墨菲(Edward A.Murphy)提出的,亦稱墨菲法則、墨菲定理等。
原文為: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壹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根本內容是:如果事情有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墨菲定律”“帕金森定律”和“彼德原理”並稱為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現。
定律起源:
1949年,壹位名叫愛德華·墨菲的空軍上尉工程師,對他的某位運氣不太好的同事隨口開了句玩笑:如果壹件事有可能被做壞,讓他去做就壹定會更壞。
壹句本無惡意的玩笑話最初並沒有什麽太深的含義,只是說出了壞運氣帶給人的無奈。或許是這世界不走運的人太多,或許是人們總會犯這樣那樣錯誤的緣故,這句話被迅速擴散,最後竟然演繹成:如果壞事情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基本觀點:
在數理統計中,有壹條重要的統計規律:假設某意外事件在壹次實驗(活動)中發生的概率為p(p>0),則在n次實驗(活動)中至少有壹次發生的概率為P=1-(1-p)n。由此可見,當實驗次數n趨向於無窮時,pn會越來越趨於1,即成為必然事件。
這壹結論被愛德華·墨菲應用於安全管理,他指出:做任何壹件事情,如果客觀上存在著壹種錯誤的做法,或者存在著發生某種事故的可能性,不管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小,當重復去做這件事時,事故總會在某壹時刻發生。也就是說,只要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存在,不管可能性多麽小,這個事故遲早會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