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壹,於兩漢之際從印度傳入我國。
進入我國之後,佛教與我國的儒、道思想融合,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宗教。
直到今天,佛教已經在我國發展了幾千年。
雖然在我國 歷史 上的壹段時間,佛教飽受統治階級的鎮壓與摧殘。
但總體來說,佛教在我國還是不斷發展的。
我國佛寺眾多,佛教典籍林立。
近年來,佛教已發展成為壹項 旅遊 文化資源,吸引著許許多多前來朝拜的人。
但不得不說的是,隨著現代利己主義思想的傳播,許多寺院功利化主義現象十分明顯。
寺院不再是眾多尼眾們潛心修行的聖地,而成為了許多人斂財的壹種手段。
然而,在我國東北,卻有壹所寺院超脫於世俗之外。
尼姑入廟後絕不碰錢,壹天也只吃壹頓。
道源寺 ,位於遼寧省海城市,是大悲寺 僧團下院。
作為東北“純正”的尼姑庵,這座庵堂有著自己的堅持。
道源寺周圍群山環繞,環境清幽,十分適合修行。
寺廟創建於2001年秋天。
創建之初,寺廟僅有兩位比丘尼師傅和十幾位出家居士。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寺院的僧尼人數逐步增加。
實際上,該寺廟其實是壹座尼姑庵。
寺廟裏沒有男性,只有壹百多位女性。
這些入住寺廟的女性要經過兩到三年的考驗之後才可剃度。
寺廟規定眾多,生活條件也很艱苦,尼姑們日復壹日地過著苦行僧的生活。
該寺廟沒有任何形式的盈利模式。
在寺廟外面的圍欄邊,設有“清修道場,謝絕 旅遊 ”、“寺內禁止放錢、拍照、喧嘩、吸煙、吐痰”等字樣。
寺廟免費對外開放,也不設功德箱,尼姑們做佛事也不得收錢。
與大悲寺戒律壹樣,該寺尼姑持不捉金錢戒,終生不能碰錢。
對於尼姑們每天的作息時間,寺院也有著嚴格規定。
每晚10點開始休息,早上2點就必須起床。
壹天只能休息四個小時。
此外,尼姑們壹天只能吃壹次飯,飯菜也十分清淡。
尼姑們過了飯點就不被允許進食。
在飯點,所有尼姑壹起進食。
吃飯時碗不離手,要保持安靜,不能嬉笑打鬧。
碗中的食物必須吃完,不允許剩飯,以免浪費。
吃完飯後,尼姑們要把自己的飯碗清洗幹凈,之後放回原位。
寺廟內沒有電腦、電視和網絡等比較現代化的東西,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壹切聯系。
尼姑們每天的日常除了誦經念佛,就只有修行。
寺廟對她們的出行也有著嚴格限制:尼姑和修行的出家者,平時不得外出。
如果真的有事,常住則會安排人統壹外出。
當然,她們並不是真的與世隔絕。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以後,尼姑們會在壹段時間內外出“行腳”,她們中的大部分會有長達半個月的修行時間。
兩周左右的修行,她們需要長途跋涉,走完差不多600多公裏的路程。
這就要求她們不僅有充沛的體力,還要有堅韌的毅力。
“行腳”途中,她們身著僧衣,背上背著錫杖、香爐和生活用品,分為壹列,井然有序地前行著。
無論是烈陽高照,還是刮風下雨,她們勇往直前,不改初心。
行進路上,她們是最獨特的存在。
熙熙攘攘的行人,好奇觀望的司機,都在張望著她們。
她們的壹舉壹動、舉手投足都引起周圍人的註視。
她們不為外界所擾,執著於遠方。
她們背著沈重的背包,走過崎嶇的小道。
吃齋時間快到,她們排練整齊,前去化齋。
她們只乞食,不求取金錢。
熱心的民眾施與她們食物。
尼姑回施答謝。
乞食歸來,她們將食物交給“凈人”。
然後,她們列坐整齊,等待過齋。
過齋前,她們還要將食物布施於鬼神,以顯敬畏之心。
尼姑們再唱壹篇“供養文”,方可進食。
如果當天並沒有乞求到食物,她們就只能餓著肚子。
晚上休息,她們不能沿途借助任何場所。
尼姑不住旅社,不住寺廟,也不能借住人家。
草垛旁、馬路邊、洞穴裏,都可以成為她們居住的場所。
她們風餐露宿,四海為家。
閑暇時分,她們寫日記、讀經、用針戳破腳上的水泡。
她們始終保持初心,堅定本心。
寺廟註重的是尼姑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所以,道源寺裏面的尼姑嚴格地遵守著清規戒律。
她們心無旁騖,摒棄壹切雜念。
在這裏,沒有七情六欲,沒有嬉笑怒罵。
在決定出行的那天,她們就斬斷情絲,與親人、朋友進行了告別。
她們掙脫了世俗的枷鎖,了卻塵世,心無牽掛。
在這裏,遵行教義是每個人的自律。
她們吃齋念佛,摒棄功利,成為自己的信仰,然後,做自己的信徒。
二、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2014年如果有幸看到這群尼姑們,會發現她們在9月8日淩晨,從盤道錦場出發,途徑遼寧、河北等地,最終於9月22日晚到達北戴河,完成了她們壹年壹度的修行。
2015年9月16日, 尹紅俠 在作品 《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隨筆》 中提到了海城市道源寺的尼眾。
作品中,作者看到壹組尼眾“執持錫杖,手提香爐,身披霞光,行腳野外”的照片,極為震撼。
在了解完她們的日常後,更為肅然起敬。
看到壹眾尼姑苦修的場面,他不由得生起敬畏之心。
他的體會是“敬畏讓人臣服,口服心服。”
從道源寺開始“行腳”,至今已有二十年的修行歷程。
每次修行,都是壹次心靈的洗禮。
作為佛門弟子,她們講求“萬物有靈”,感念“普度眾生”。
途中遇到被車輛碾壓的生靈,她們將生靈鏟起,就近掩埋。
遇到被棄的亡故小豬屍體,她們用工具將小豬掩埋,告慰其生靈。
她們不忘初心,平等地對待壹切亡靈。
民眾贈與她們食物,她們回施答謝時,不論長幼,不分貧賤,都恭敬地回以謝禮。
她們是真正的出家人,對萬事萬物都持有敬畏之心。
她們始終恪守佛教準則,秉持清規戒律,不忘初心。
在佛教商業化的今天,她們始終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她們是佛教中的壹股清流,她們是真正的尼姑。
生於紅塵,最終歸隱於紅塵,她們帶著自己的虔誠,回歸到了最淳樸的狀態。
三、佛教商業化現象
而和這些虔誠的尼姑相比,很多寺廟都沒有如此赤忱和“通透”了。
佛教傳入中國,逐漸本土化。
本土化之後的佛教與中國人的心理高度契合。
佛家講究“輪回”,認為凡事都有因果,號召人們心存善念,慈悲為懷。
因此,中國人認為善惡終有報。
佛家號召人們向善,僧尼們經常說的壹句話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這和中國人骨子裏的善良有關。
原本如此看來,佛教應該是較為真摯和淳樸的,不會沾染上利益等“不潔之氣”。
但事實上,近年來,由於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的追尋,佛教已發展成為壹種 旅遊 產業。
許多人慕名而來,希望可以感受佛門的清凈,以便獲得內心的寧靜。
佛教作為壹種文化 旅遊 產業,在幫助人們了解佛教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但值得註意的是, 隨著商業化模式的推行,許多寺廟開始違背自己的初衷,變得功利化和庸俗化。
佛教商業化的表現形式就是將寺廟承包給商人或企業,產生商業化行為。
每年寺廟都有數以萬計的人前去朝拜,每次朝拜後寺廟都能獲得壹筆不菲的收入。
這些收入主要包括香火錢和門票。
每逢 旅遊 旺季,佛寺的門票就會水漲船高。
僅就門票而言,有的地方的寺廟收入就可以高達上億元。
即使是最虔誠的信徒,要想去佛寺參拜,也必須支付起高昂的門票。
為獲取高額利潤,寺廟也會有天價高香頭香或強制消費的行為。
許多人來寺廟參觀,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進行消費。
除了香火錢和門票之外,寺廟獲取利潤的方式還包括捐款。
這些捐款少則幾萬,多則幾百萬。
伴隨而來的,是壹些僧侶借佛教名義進行斂財。
這類人的意誌並不堅定,他們巧取豪奪,披著佛教的外衣奪取財富。
他們內心並不虔誠,心中尚有許多雜念。
進入佛門之後,就想著“借佛斂財”,之後再迅速還俗。
而道源寺與這些寺廟不同,這座寺廟沒有濃厚的商業化模式,尼姑們守著清規戒律,過著安然平靜的生活,她們的內心,沒有得失之心,壹心問道求佛,也從未想過將自己的寺廟打造成旅行的壹個景點。
對她們來說,錢財不過身外之物,活著只是為了參透世間,勘破壹切的劫難和悲傷。
對她們來說,尼姑入廟後絕不碰錢,則輕了錢財帶來的煩惱之欲;壹天只吃壹頓,則減輕了口腹之欲帶來的無端思量。
參考文獻:
[2]郭蘭萍.論當今中國佛教的功利化和庸俗化[J].青年文學家,2014.
[3]尹紅俠.行走中的思想——李克富心理隨筆[M].青島:青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