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寺大雄寶殿
開化寺院中最有價值的建築是宋代所建的大雄寶殿。這座殿宇面闊3間,進深也是3間,單檐歇山式的殿頂。整座殿宇呈方形,結構沈穩,配上高大的殿頂,顯示出雄渾的氣勢。前後檐明間開門,前檐次間是很大的破子欞窗,檐柱上刻著施主姓名和年月題記,提供了建殿的確切年代,清楚地證明了這座建築的文物價值。殿宇的梁架結構、鬥棋等全部都是宋代規制。殿內梁架、鬥棋上的彩繪圖案非常精美,與宋代《營造法式》中的彩繪圖案式樣完全壹致,可以說是宋代建築彩繪的最佳實例,同時又是我國古代建築中保存得最為完整的宋代彩繪圖案。
開化寺壁畫
開化寺大雄寶殿內的墻壁上繪滿了壁畫,總面積有88.2平方米,是我國現存宋代壁畫中面積最大、獨具特色的珍品。殿內東、西、北三面墻壁都有壁畫,畫面上還有畫師郭發寫的題記,不但記下了他自己的姓名,還記下了壁畫創作的時間,是宋代紹聖三年(公元1096年)六月起始繪制的,可惜沒有記下完成的時間。我們從這件900年前的巨大藝術晶中可以看出,畫師郭發是壹位對人物、山水、界畫都很精通的畫家。界畫是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築物為題材,采用界筆直尺劃線的繪畫。
壁畫的保存情況,各部分不同。東壁殘損嚴重,部分畫面已經漫漶不清,部分經過後人補繪過,是用連環畫形式繪成的佛傳故事。另外兩壁的壁畫保存較好。 西壁大體分為三組,構圖形式也采用連環畫的形式。中間—組是說法圖,畫的是西方凈土世界日月燈光如來佛故事、華色比丘尼故事、忍辱太子故事和轉輪王舍身供佛故事等。華色比丘尼的故事畫得最為精彩。佛經中講述的故事是,華色比丘尼遭遇不幸,丈夫被毒蛇咬死,壹個孩子被洪水淹死,另壹個又被老虎吃掉,她自己也被強盜擄去,霸占為妻。這個強盜很快就被官府捕獲,處以極刑;她也被作為強盜的妻子壹同活埋。但她幸而沒有斷氣,後來得到釋迦佛的點化,皈依佛教,終於從苦難中解脫出來。壁畫中《刑場》壹段畫面,表現的是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被處決時的情形,但賦予了中國的鄉土風情和內容。畫中壹個騎白馬穿紅袍和壹個穿綠袍的官吏,由壹群隨從簇擁而來,華色比丘尼和她的強盜丈夫身帶枷鎖,被劊子手推到土坑邊,坑旁還有兩個手執鐵鍬的劊子手,正準備行刑。這壹段畫面僅占二三十厘米見方的篇幅,圖中眾多人物卻神情各異,復雜的情節內容刻畫得鮮明生動,完全可以同當時精美的卷軸人物小品媲美。 西壁的南面壹組是佛經故事“須閣提太子本生”。北面壹組也是佛經故事,畫的是“善友太子本生”和“光明王舍頭本生”故事。 北壁畫的是“鹿母夫人本事”、“均提出家”和“西方凈土變”等故事,下部繪男女供養人像,郭發畫師寫的題記也在這裏。畫面上生子、乞火、割肉救母、刺瞎雙目、流落異邦、回家團圓等情節,都是那樣栩栩如生。畫中的宮廷貴族、官吏學士、僧侶道徒、耕織漁牧、商賈販夫,乃至於盜賊惡徒等,都是宋代社會生活的風貌。畫面人物傳神,界畫工整,金碧輝煌,藝術感染力非常強烈。
開化寺舍利塔
開化寺南山坡上,有壹座石造舍利塔,是大愚禪師塔。這座塔建於五代時後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塔身後壁有銘文可證。塔全部為石造,平面方形,扁平的須彌座上放置基座,基座上下層為仰伏蓮瓣,中間石面上雕刻獅子和馴獅人。塔身南面開方形門,門兩側各雕壹尊守門力士,壹個持劍,壹個持戟,門的上部雕刻飛天口塔身之上為四面坡式的塔頂,雕刻著檐角翹起的飛檐,還有瓦壟、垂脊、—垂獸等。形制古樸大方,莊嚴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