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這道邏輯題簡單翻譯如下:
C不直接把自己的生日告訴A和B。但是給出了線索,列了壹個清單,上面有10個日期:
5月15日、5月16日、5月19日
6月17日、6月18日
7月14日、7月16日
8月14日、8月15日、8月17日
“我的生日就是其中壹天。”C說。
接著,C湊到A的耳邊,低聲告知了自己生日的月份——但只有月份。之後C又湊到B耳邊,小聲告知了自己生日是哪壹天,但沒有講月份。
這個時候,C問大家,妳們猜出來我是哪天生日了嗎?
A說:我不知道妳的生日是幾月幾日,但我知道B也不知道。
B說:本來我不知道,但是現在我知道了。
A又說:嗯,現在我也知道了!
這道題的問題便是:那麽,C的生日到底是幾月幾日呢?
新加坡上述主播在網上感慨說,這是個扔給五年級學生的問題,實在太難了。這道數學題很快成為互聯網上熱議的壹道題。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衛報》甚至都進行了報道。
不過很快有人發現,這道題出自壹個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測試,針對的是14歲左右的中學生。
但是大家的討論不但沒有中止,而且話題開始升級。不少人說,新加坡那麽重視數學教育,孩子們實在“太可憐”了,童年應當是快樂的,但卻要受這種“精神虐待”。
但有人也持不同意見。壹位名叫林韋亦的教育工作者在新加坡《聯合早報》上寫了壹篇文章,標題為《數學可以很“酷”》。他的觀點是,這道題雖然很“繞”,但猜生日,很有貼近性;他在文中這樣寫道:
最近網上熱傳的這類啟發人們靈活思考的題目,不就是我們壹直夢寐以求的嗎?雖然它與考試無關,但我認為學校不妨考慮在課堂上向學生發出這類問題,以提高學習的興趣。以這道數學題為例,就因為大家都很想知道謝麗爾的年齡,數學瞬間變得不再乏味,反而壹時“酷”了起來,也成為大家茶余飯後討論的焦點。
這位林老師繼而回應那些覺得類似數學題“虐待”學生的家長說:
“有些家長過度保護孩子,只要他們遇到壹些困難就代為打抱不平,以致我們的新生代都成了‘草莓族’——外表看來光鮮亮麗,卻無法承受任何挫折、獨來獨往、缺乏無團隊精神。”
壹直到5月初的時候,這件事在新加坡國內還有人不斷提起。少年商學院創始人張華最近應邀前往新加坡,參加壹個有新加坡教育部長出席的兒童教育活動。期間與當地的壹些教育工作者聊起來,他們的態度也大抵如此,“現在的數學競賽題的趣味性和靈活性,相比十年前,已經進步很多了。”
新加坡的這道數學題,是不是讓我們情不自禁想起中國孩子們每天面對的數學題?新加坡中小學教育相比中國來說相對寬松,每天只上半天課,但整體上來說,亦屬“應試教育”範疇,考試非常多,以培養精英為導向。
但正像十幾年前,新加坡《小孩不笨》引發的風暴,導致新加坡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壹樣。最近幾年新加坡,亦又在思考如何進行進壹步改革。相信上面這道猜生日的數學題,引發的效應仍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