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平生不見陳近南,便稱英雄也枉然”,陳近南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

陳近南本人在歷史上並不存在,只不過當初金庸在寫《鹿鼎記》中的陳近南這個人物時,所借鑒的歷史原型,叫做陳永華。從某種意義上說,陳近南的經歷,實際上就是陳永華的經歷,只不過歷史上的陳永華是壹介文人,並不是武功高強的總舵主。

陳永華,字復甫,生於1634年,漳州府龍溪縣(今福建省漳州臺商投資區石美村)人,其父親陳鼎是明朝天啟七年的舉人,後又在崇禎十七年高中進士。但可惜的是,就在陳鼎高中進士、準備走上仕途之際,明朝突然就滅亡了,於是陳鼎只好回到家鄉種田。

1648年,鄭成功大軍占領同安,聘請陳鼎為教諭,不料清軍迅疾南下,攻克同安。鄭成功被迫撤走,陳鼎自縊身亡。當時陳永華只有十五歲,他在清軍入城後,找了個機會也逃了出去,然後輾轉來到廈門。

後來,鄭成功占據廈門,圖謀恢復明朝江山,於是延攬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陳永華,鄭成功與他談論時事,陳永華對鄭成功發表見解、分析未來,深得鄭成功的賞識,鄭成功還稱他為?今之臥龍也!?

此後,陳永華便作為鄭成功的參軍,開始轉戰南北。等到1657年,鄭成功已經穩定了東南局勢,聲威大震。為了進壹步打擊清廷,他有意舉行北伐,但他手下大部分人都表示反對。只有陳永華力排眾議,贊成北伐。鄭成功很高興,於是安排陳永華輔佐世子鄭經留守廈門。由此,陳永華也從此成為鄭經的老師。

再後來,鄭成功的三次北伐,均以失敗而告終,為擺脫困境,鄭成功只好轉而攻取寶島,並於1661年跨海收復寶島,後對其進行大力經營。在此期間,陳永華作為鄭成功的首席參謀,幫助其制定法律、職官系統,興學校,立功極多。

1662年,鄭經與其弟弟的乳娘私通並生下兒子,導致其遭到寶島眾多士大夫人士的聯合批判,認為他傷風敗俗,不適合在當繼承人,由此鄭成功集團內部也開始發生分裂。鄭成功因此憂憤而死,臨死之前,他留下遺言由弟弟鄭襲即位,並下令誅殺有罪的鄭經。

不過在關鍵時刻,陳永華帶頭選擇支持鄭經,於是鄭經很快控制廈門,雖然在陳永華的輔佐下,鄭經開始反攻寶島,並最終擊敗鄭襲,成功地奪取?延平王?的位子。等到鄭經上臺後,對陳永華非常倚重,軍國大事必詢問他。此時的陳永華,開始以?國師?的身份出現在鄭氏政權。

兩年後,當年被鄭成功趕出寶島的荷蘭殖民者不甘心失敗,便與清朝建立軍事同盟,壹起發兵攻打金門,並在烏沙頭重創鄭軍。此役過後,清軍順勢占據金門、廈門,迫使鄭經退軍銅山城。次年6月,荷蘭軍隊又跨海占據雞籠(基隆)。

在這種背景下,鄭氏政權集團壹時間人心不穩,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但陳永華卻力排眾議,最終成功勸說鄭經放棄投降的念頭,轉而退往寶島。其後,鄭經便將寶島的治理事宜全都交給陳永華處理。

於是,陳永華便仿照中原模式,在臺灣建立了壹整套上至?國子監?,下至?府學?州學?縣學?的教育系統。同時,推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在陳永華的努力下,寶島文教事業蒸蒸日上。陳永華也由此度過了他最誌得意滿的9年時光。

公元1674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鄭經便趁此機會與耿精忠會師伐清,並命陳永華以東寧總制使(相當於宰相)的身份,留在寶島輔佐其子鄭克臧監國。八年後,三藩之亂被平定,鄭經的反清大業也無果而終,於是他只好無奈退回寶島。

在鄭經率軍在廈門壹帶從事反清大業的八年期間,因為陳永華大都留在寶島,於是馮錫範、劉國軒等人趁機脫穎而出,成為鄭經身邊的親信大臣;與此同時,由於陳永華在寶島的影響力實在太大,而他又輔佐鄭克臧監國八年,導致他和鄭克臧越走越近。

在這種背景下,等到鄭經回到寶島之後,為防止兒子勢力太大後提前搶班奪權,他便開始有意無意打擊陳永華,鑒於此,馮錫範和劉國軒開始處處排擠陳永華,最後陳永華只好辭去官職,隱退到龍湖巖(今臺南市六甲區赤山龍湖巖)居住。沒多久便郁郁而終,享年4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