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流星是好事。人們通常為它賦予美好的意義,認為看到並對著流星許願就能實現心願。流星是運行在星際空間的流星體(通常包括宇宙塵粒和固體塊等空間物質)在接近地球時由於受到地球引力的攝動而被地球吸引。
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層,並與大氣摩擦燃燒所產生的光跡。流星體原來是圍繞太陽運動的,在經過地球附近時,受地球引力的作用,改變軌道,從而進入地球大氣圈。流星有單個流星、火流星、流星雨幾種。
在掉到地面之前,大部分都已燒成了灰燼,少部分會變成隕石掉到地面上。大部分可見的流星體都和沙粒差不多,重量在1克以下。流星進入大氣層的速度介於11km/s到72km/s之間。
流星的來源其實每壹次的流星雨並不是象表面那樣,流星看起來好看,其實流星是壹顆離地球較大的隕石所釋放出來的塵埃,其間還會有相對比較大點的石塊,到達地球時候,會被地球的引力所吸引,從而與大氣摩擦,產生流星雨。
效果就象拿壹塊幹燥帶點濕潤的泥土,對某壹物體投擲過去,控制好速度,最先接近物體的是泥土上的灰塵,其次是這塊泥土本身。
擴展資料:
流星雨的發現和記載,也是中國最早,《竹書紀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隕如雨”的記載,最詳細的記錄見於《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中國古代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記錄大約有9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約12次,獅子座流星雨記錄有7次。這些記錄,對於研究流星群軌道的演變,也將是重要的資料。流星雨的出現,場面相當動人。中國古記錄也很精彩。
試舉天琴座流星雨的壹次記錄作例:南北朝時期劉宋孝武帝“大明五月三月,月掩軒轅。有流星數千萬,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並西行,至曉而止。”(《宋書·天文誌》)這是在公元461年。當然,這裏的所謂“數千萬”並非確數,而是“為數極多”的泛稱。
百度百科-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