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東歐劇變的原因。
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
第壹,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壹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制成為可奉行的唯壹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采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
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
第三,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壹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壹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松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臺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壹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壹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壹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壹步協調行動,采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幹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幹預了事態的發展。教材指出,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3、 蘇聯的解體的原因
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對此,作三方面的分析和概括。
第壹,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
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
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壹,“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壹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首先是從東歐開始的,東歐國家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後,都套用了蘇聯模式,從而形成了壹種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蘇聯模式本來是壹種在非常狀態下實行的特殊模式,但蘇聯領導人戰後不家思索地“輸入”到東歐,其弊端日益顯露,因而也就陸續出現了改革蘇聯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現象,因此,包括蘇聯在內的蘇東地區先後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會主義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轉的態勢。然而,蘇聯東歐的的改革並沒有達到完善社會主義的目的,相反,改革走進了死胡同,各種矛盾的激化達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終使社會主義失去了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產黨政權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