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生物圈計劃是根據197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6屆大會決議而設立的國際性的、政府之間合作研究生態學的綜合性計劃。
人類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改造生物圈,但生物圈只能按自己的內在規律變化、發展。如果人類盲目開發,就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生態平衡的失調,意味著生態系統的破壞。當今出現的酸雨、溫室效應等,就是全球性的環境問題。現在,人類已經認識到,要想在生物圈內生存、發展下去,必須保護、合理利用生物圈的資源。
人與生物圈計劃的宗旨是:通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基礎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的結合,科技、生產管理人員與決策者的結合,對生物圈及其不同區域的結構、功能進行研究,預測人類活動對生物圈及其資源的變化,預測這種變化對人類本身的影響,為合理利用和保護生物圈的資源,保存遺傳基因的多樣性,改善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提供科學依據。
人與生物圈計劃***有14個研究項目,在由30個理事國組成的“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領導下,負責協調國際性合作,促進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的建立,組織研究成果和情報資料的交流,舉辦各種訓練班等等。
現在,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人與生物圈計劃,1萬多名科學家參加了研究工作,研究課題已有1000多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生物圈保護區已經有200多個,形成了壹個全球性的生物圈保護網。
我國於1972年參加人與生物圈計劃,並且壹直是“人與生物圈國際協調理事會”的理事國;我國還成立了中華人民***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
為什麽要建立“生物銀行”
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和植物是非常寶貴的經濟資源。它們不僅能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有著不可估量的重大價值。但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在“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錯誤認識中,使動植物的資源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出現了人口爆炸、資源饑荒和汙染失控及生態平衡失調的情況下,如何保護經濟資源,引起了各國的重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壹些國家相繼建立起壹些特殊的“銀行”。在這些銀行裏,存放的既不是鈔票、股票,也不是黃金、白銀,而是壹些生物實體。例如“種子銀行”,它的作用是收集植物的種子加以保存。植物種子內部包含著該種植物的全部遺傳基因,能把植物自己的特性全部傳給後代。生物所含有的基因非常多,並且不同種的生物所含的基因不同。所以,種子收集得越多,擁有植物遺傳基因的數量也越大,也就越能改良植物的品種和培養出優良的符合人們需要的新品種。種子在“銀行”裏的低溫下,經過壹段時間的儲存後,再進行播種,再把收獲的種子儲存起來。如此下去,不斷地更新儲存種子。科學家們認為,種子銀行的建立,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壹家銀行的價值都高和更有意義。人們不僅收集儲存植物的種子,還把生物各種能夠用來繁殖的細胞,例如植物的花粉、動物精子和卵,以及器官等都加以收集和儲存。日本開設的壹家“花粉銀行”,專門收集國內外優良果樹品種的花粉,然後通過人工授精技術,達到改良品種、提高質量、增加單株產量的目的。日本還打算建立壹家作為專利微生物、重組基因和動植物細胞保存中心的“生物資源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