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夏季最後壹個節氣。
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太陽黃經為120°;公歷7月22—24日交節。“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壹年中日照最多、最炎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臺風頻繁。
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裏的“中伏”前後,是壹年中最熱的時段。大暑時節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雖不免有濕熱難熬之苦,卻十分有利於農作物成長,農作物在此期間成長最快。
大暑的歷史淵源: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逸周書》曰:“土潤溽暑(溽暑,指潮濕而悶熱)。又五日,大雨時行”;又曰:“大雨不時行,國無恩澤”。大暑是壹年中日照最多、氣溫最高、雷雨天氣橫行的節氣。
大暑節氣,高溫酷熱、雷暴頻繁,雨量充沛,是萬物狂長的時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通緯·孝經援神契》說:“小暑後十五日鬥指未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極熱之中,分為大小,初後為小,望後為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