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是以南方的吳國為首的七個諸侯國,吳王劉濞策劃、主持這起大叛亂,七國聯合反抗中央政府。
這次事件的起因,是劉濞的兒子被漢景帝打死,雙方積攢了很多矛盾。漢文帝在位的時候,對劉濞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安撫。而漢文帝去世之後,漢景帝繼位,在晁錯的建議下削藩,結果惹出壹七國之亂。
所謂削藩,也就是要通過削奪他們的土地,壹步步來削弱他們的實力。在晁錯的削藩策中,劉濞的吳國首當其沖。
晁錯,聰明有才幹,頗得漢景帝信任。晁錯鑒於當時諸侯王勢力太強的局面,建議漢景帝削藩。
他認為諸侯王的勢力就很強大,對中央政府存在潛在威脅,尤其是吳王劉濞,對兒子的死壹直耿耿於懷,劉濞招納亡命,蓄養死士,劉濞恐怕遲早是要造反的。
反正他遲早要造反,不如逼著他早點反。早反,他準備工作不充分,造成的禍害小。等他準備好了再造反,主動權就被他掌握,釀成的禍害大。
晁錯給出的削藩措施有兩個,壹個是文帝禦駕親征,他留守善後;壹個是再給吳王劉濞兩個縣,這兩個措施均被否決。
可惜晁錯給出了削藩的建議,卻沒有可行的削藩施行措施。以至於削藩壹開始,漢景帝就很被動,還被迫殺了晁錯,示好以劉濞為首的諸候七國。
後來,幸而在梁王和周亞夫的通力作戰下,平定了七國之亂。
漢朝建立以後,諸侯王的勢力就很強大,漢文帝時,著名學者賈誼分析天下形勢的《治安策》,就提出了削藩。
漢文帝的策略是安撫,到漢景帝時代這個矛盾就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通過平定七國之亂,漢朝中央政府最終掌握了主動權,從此以後地方諸侯再也沒有能力以軍事叛亂的形勢反抗中央了,為漢武帝時代能集中精力對付匈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今日學習總結:
1、“謀始盡善,克終已稀,始而不謀,終則何為!”很多事情,壹開始就籌劃得很好,但要堅持到最後,得到壹個好的結局都很困難,更何況壹開始就不謀劃。
更何況,壹開始就沒有籌劃好,計劃不周密,行動沒有可操作性,又不能善始善終,只能是以悲劇收場。
2、晁錯給出了很好的建議,有了好的建議,卻沒有可行的實施措施,是個不稱職的謀士,落得悲慘的下場。
3、文帝時最好的政策是安撫,景帝時矛盾暴發,戰爭不可避免,削藩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