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中“圭角”壹詞,指書法中轉折不自然、不圓潤,過於生硬,形成的壹些比較突出、尖銳的夾角。
書法忌諱枉生圭角,在運筆轉折的時候註意運筆的方法,掌握好提、按、轍、收等,就不會出現“圭角”。
圭角原意就是圭的棱角。泛指棱角。比喻鋒芒。
圭是古代帝王或諸侯在舉行典禮時拿的壹種玉器,上圓(或劍頭形)下方。
圭角原指制清式須彌座的最下層部分,整個高度分51份,圭角高度為10份。在大式黑活屋脊的檐頭或屋脊的頂頭有壹個細活作法叫圭角(也叫規矩),圭角應比其下的勾頭瓦退進若幹。
角是牛、羊、鹿等頭上長出的堅硬的東西,如牛角、鹿角、犄角、角質。 形狀像角的:菱角、皂角。 突入海中的尖形的陸地(多用於地名):成山角(在中國山東省)。?幾何學指從壹點引出兩條直線所夾成的平面部分:直角、銳角。
擴展資源
書法中十六種病筆:
壹、牛頭
像牛頭狀。主要是筆頭墨水過多,造成漲墨過甚。或是筆鋒轉駐過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鋒太快,提鋒太疾所致。
二、鼠尾
常出現在撇畫上,似老鼠的尾巴,樣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筆無力,輕浮在紙上,飄滑而去。毛筆在運行時有提無按,不得撇畫用筆要領所致。
三、掃帚
指點畫收筆時,散鋒過多,無回鋒之狀,而散亂的出鋒像掃帚壹樣,故而得名。如果經過藏鋒回出,筆鋒送到末端,提鋒收筆,仍不能改變“掃帚”之狀時,建議改換毛筆。
四、竹節
點畫似竹節狀。這是因為對點畫形質認識模糊,用筆不當所致。經觀察可知,下筆逆入方位不夠正確,筆鋒轉駐時太生硬,而中間運行過於上提,收筆應提鋒時卻下按,使點畫失態,盲生圭角。“竹節”在大多數楷書中系病筆,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應用。
五、蜂腰
這種病筆出現在彎鉤、豎畫及橫畫等筆畫中。兩頭渾圓粗大,而中間細柔,像蜂腰式。這種病筆的發生,常常是起筆和收筆下按過重,不註意中鋒運行,造成中間和兩頭比例失調。
六、鶴膝
丹頂鶴的腳又長又細,而它的膝蓋則圓而粗大,很有特性。人們把點畫線條細柔,而轉折、駐筆處渾圓突出的病筆,稱為“鶴膝”。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要求在起筆或收筆,轉折或橫鉤時,慣性不能過大,不能有太多的圓轉與下按之力,駐筆、頓筆時筆鋒動作不能過大。保持原帖上的姿態,見好即收。
七、釘頭
釘頭與牛頭不同,它宛如壹顆釘子,頭大身子小。壹般系指力失控,隨心所欲而致。
八、折木
指筆畫收筆處猶似折斷的木頭,參差不齊,圭角盲生,完全違背了點畫收筆的法度與要求,用筆時沒有作回鋒處理,只是輕提飄掃而書。
九、柴擔
樣子與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確切地說是“柴擔”,或叫“扁擔”。兩頭粗中間細,所不同的是,整個筆畫有較大的彎勢,這種病筆大都表現在橫畫。因此,應逆入折鋒,往右運行,以平橫為主,按力不要太下壓,根據結體需要略作彎勢時,適可而為,不能過甚,收筆頓筆回鋒,註意法度。
十、鋸齒
鋸齒病筆壹般是使用偏鋒不當而致,以撇畫者居多。稍不註意,其它點畫亦有可能出現“鋸齒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壹邊光滑,壹邊帶齒狀,也有兩邊帶鋸齒狀的病筆。
十壹、尖棱
落筆過於露鋒,致使點畫呈尖角銳棱,張牙舞爪,失去了點畫圓潤含蓄的遒麗特點。
十二、發絲
在點畫繁多的結體中,容易出現此病。其點畫過於纖細,柔如發絲,運筆只提不按,缺乏力度與變化。
十三、垂尾
筆畫的捺腳最後應順勢向上提,顯得飽滿有精神,充滿形象與姿態。如果筆力向下,倒垂滑出,則會造成“垂尾”病。捺腳在楷書中是很重要的主筆,當毛筆在駐筆趁勢踢出時,轉撚下按的動作不能過大,在頓按提鋒過程中,上邊保持平直,下邊裹鋒上提,筆力要到位,保持捺腳的造型美。
十四、聳肩
與鶴膝不同的是,聳肩以方折為主,雖然有楷書的“折味”,但過於高揚,故作姿態,與下方的豎畫過於懸殊,不能自然過渡。與左方的橫畫亦失去比例,不能達到協調與壹致。
十五、脫肩
轉折處脫開,筆斷意斷,互不關聯,既“脫肩”又“塌肩”,與“聳肩病”恰好相反。脫肩病筆字形字貌上嚴重失真,系缺乏讀帖與缺乏臨帖所致。對結體的形質缺乏認識,故在書寫時必須認真讀帖,懂得布白,掌握間架組合技巧,避免這樣的病筆。
十六、柳葉
筆畫似柳葉形狀,俗稱“柳葉病”。壹般來說這在楷書中是不允許的,在顏真卿的《勤禮碑》帖中,有些長撇呈兩頭尖中間粗狀,但它過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長撇的特點與優美形象,兩者之間有根本性的區別。點畫成了柳葉狀,也就成了病態。所以在臨習時,要入帖,在出帖創作時,點畫要更剛勁遒麗,形質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