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戰時間 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時間以及範圍
第壹次世界大戰(簡稱壹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壹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壹.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中國於1917年8月14日對德、奧宣戰.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並導致了亞洲西部和歐洲東南部、非洲北部的奧斯曼帝國、歐洲中部的德意誌帝國、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俄羅斯帝國、歐洲中部的奧匈帝國四大帝國土崩瓦解,並促成國際聯盟的成立. 性質: 第壹次世界大戰(The First World War)是壹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等少數國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的正義性質外,其他都是非正義的.他們的正義不能根本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持續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開始標誌: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結束標誌:1918年11月德國投降 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亞洲 結果:協約國獲勝、同盟國戰敗、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直接原因/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 影響: (1)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 (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和美日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改變. (3)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蘇維埃俄國. (4)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中國五四運動) 大約15億人卷進戰爭 發起國家:同盟國、協約國 主要參戰國: ①協約國英國、法國、沙皇俄國、塞爾維亞、美國、比利時、中華民國、日本、意大利(1915年5月,意大利退出同盟國,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希臘、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新西蘭、南非、葡萄牙 ②同盟國 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亞 第壹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計7400萬人,***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
壹戰是什麽時候開始的
第壹次世界大戰(簡稱壹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壹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
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Triple 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
戰場主要在歐洲。值得註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及俄國與意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結果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壹。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1(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第壹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壹場主要發生在歐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戰。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Triple Alliance)和協約國(Entente)之間的戰鬥。 德國、奧匈帝國(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和塞爾維亞是協約國。
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戰場主要在歐洲。
值得註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與同盟國作戰。 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壹。
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戰爭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幹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
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目錄 [隱藏] * 1 戰事起源 * 2 戰爭爆發 * 3 戰爭的蔓延 o 3.1 1914年 o 3.2 1915年 o 3.3 1916年 o 3.4 1917年 o 3.5 1918年 * 4 戰爭的結束 o 4.1 協約國士兵的陣亡: 5,497,600 o 4.2 同盟國士兵的陣亡: 3,382,500 o 4.3 平民被殺: 6,493,000 * 5 戰爭的影響 * 6 參看 [編輯] 戰事起源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在薩拉熱窩刺殺主張吞並塞爾維亞的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
這壹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壹些分析認為,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根本原因是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
迅速崛起的德國認為自己的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要求重新劃分全球勢力範圍,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法國和沙皇俄國的既得利益。為了以武力改變世界格局,德國和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同盟國軍事集團;與此相對應,英、法、俄三國組成了協約國軍事集團。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英國和德國從1905年起爭造無畏艦,到戰前的1913年,德國常備軍擴充至87萬,法國達80萬,沙俄也準備增加到230萬。 早在戰爭爆發之前幾年,德國總參謀長施裏芬伯爵制定了以速戰速決為主要特征的施裏芬計劃:先利用德國發達的鐵路網,集中優勢兵力在6周之內打敗法國,然後將部隊調往東線進攻沙俄。
與此相對應,法國也制訂了以兩個集團軍齊頭並進,壹舉收復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德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的17號計劃。但戰事的發展使這些軍事家的設想都相繼破產。
[編輯] 戰爭爆發 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
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
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 [編輯] 戰爭的蔓延 [編輯] 1914年 * 8月19日:奧匈帝國在Cer打敗塞爾維亞 * 8月20日:德國軍隊占據布魯塞爾 * 8月23日:日本向德國宣戰 * 9月:法國,英國,和俄羅斯簽署了壹份合作協約,組成協約國 * 9月2日:德國在東線坦南堡戰役取得大捷,俄軍第二集團軍司令薩姆索諾夫自殺身亡。
* 9月5日:英法聯軍與德軍展開馬恩河戰役,德軍被迫撤退 * 10月9日:比利時安特衛普被德軍攻下 * 10月29日: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 * 11月2日:俄羅斯向土耳其宣戰 * 11月5日:法國和英國向土耳其宣戰 [編輯] 1915年 * 4月21日: 德國軍隊進軍普爾,並在4月22日對英法聯軍使用氯氣彈 * 4月24日: 土耳其人開始集體屠殺亞美尼亞人 * 4月25日: 英聯邦軍隊在土耳其達達尼爾海峽岸邊的加裏波利半島登陸,開始加裏波利之戰 * 4月26日: 意大利秘密和協約國簽訂倫敦密約 * 5月23日: 意大利向奧匈帝國宣戰 * 10月14日: 保加利亞向塞爾維亞宣戰並加入德國和奧匈帝國的戰團. 塞爾維亞在15個月後被征服 [編輯] 1916年 英軍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坦克 放大 英軍在第壹次世界大戰中使用的坦克 * 3月9日: 德國向葡萄牙宣戰 * 2月21日:德國發動。
壹戰、二戰發生的時間,分別是?
第壹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將軍解政治發展不平衡。
兩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壹戰: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霸戰爭。二戰: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參戰雙方:壹戰:同盟國和協約國。二戰:軸心國集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影響:壹戰:給各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參戰各國***傷亡3000多萬人,影響了歐洲及國際關系的發展。二戰: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徹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主要戰場:壹戰:歐洲戰場。二戰:西歐戰場,蘇德戰場,亞洲戰場,太平洋戰場,北非戰場。
壹戰的開始,結束時間
壹戰: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914年6月,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被塞爾維亞族青年用手槍打死。7月28日,奧匈帝國以這事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許多國家也相繼卷入戰爭。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壹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奧匈帝國在德國支持下,決定乘機吞並塞爾維亞。俄、法兩國表示支持塞爾維亞,英國暗中支持俄、法。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幾天後,德、俄、法、英等國,也相繼投入戰爭。戰爭進行的異常殘酷……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範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卷入戰亂。戰場上雙雙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還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戰爭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壹次世界大戰打了四年多,在1918年11月11日結束,最終同盟國集團的德、奧等國戰敗。
求壹戰二戰的時間,起因,著名戰役和經濟損失.
如樓下所說.不過我還是給LZ簡單的說壹下吧.二戰開始時間: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起因:1.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是二戰爆發的根本原因.2.三十年代大危機對二戰爆發起了催化作用.3.法西斯蓄意發動侵略戰爭4."禍水東引"和"禍水西縱"則都起了推波助讕作用.二戰著名戰役有:波蘭閃擊戰 敦刻爾克大撤退 偷襲珍珠港 不列顛之戰 莫斯科保衛戰 中途島海戰 瓜島爭奪戰 諾曼底登陸 柏林戰役沖繩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遍及三大洲、四大洋,84個國家約 20億人口卷入戰爭,動員軍隊 1.1億人,軍民傷亡l億余人,其中亡 5000萬人,財產損失 4萬億美元.純手打,希望LZ能采納.。
壹戰什麽時候結束?
第壹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計7400萬人,***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戰爭中耗費了大量鋼鐵、石油、銅、鉛使用了最新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最新式戰鬥武器:飛機、潛艇、毒氣、魚雷及遠程巨炮、榴彈炮,還有“無畏艦” 大戰中雙方***支出戰費2084億美元,而引起這壹場人類之間空前互相殘殺的則是壹場突發事件。
撒拉熱窩事件——大戰的導火線
7月23日,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向貝爾格萊德發出限時48小時的最後通牒,內容極其苛刻,包括制止壹切反奧活動、懲辦進行反奧宣傳的官民、***同審判撒拉熱窩事件的兇手等條件。在截止時間前的最後10分鐘,塞爾維亞總理復文除以上三條外全部答應,但奧匈帝國仍表示不滿,在當天與塞爾維亞斷交,並於7月28日宣戰。德皇認為“這是壹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表示堅決支持;而俄國則支持塞爾維亞並宣布實行全國總動員。此後,世界列強壹個又壹個地被卷進大戰。1914年7月28日,德國向塞爾維亞宣戰,戰爭開始。交戰雙方是德國、奧匈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和英國、法國、塞爾維亞壹方的協約國陣營。原先是同盟國成員的意大利望風使舵,開戰後轉而投向協約國壹方。中國參戰,加入協約國壹方。從參戰國和戰火燃燒的地區看,此次戰爭不再是局部戰爭,而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世界範圍內的大規模戰爭.
1918年同盟國失敗而結束。
壹戰的時候蘇聯與德國的關系為什麽說,壹戰後蘇德都被孤立於國際政
1.蘇聯在壹戰前到壹戰後期是沙俄帝國,沙皇尼古拉二世. 與德國是敵對的關系. 2.德國壹戰後的國際孤立 壹戰德國戰敗,勝利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德國簽定了《凡爾賽條約》. 《凡爾賽條約》全稱《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後,戰勝國 (協約國)對戰敗國 (同盟國)的和約.協約國和同盟國於1918年11月11日宣布停火,經過巴黎和會長達6個月的談判後,於1919年6月28日在巴黎的凡爾賽宮簽署條約,標誌著第壹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得到國際聯盟的承認後,於1920年1月10日正式生效. 《凡爾賽條約》是懲罰和削弱德國,制裁德國的不平等條約,在這壹條約下,德國被完全孤立於國際政治舞臺. 以上的回答讓妳知道了為什麽德國被孤立吧?成王敗寇的道理.這也是絕對導致二戰爆發的主要原因之壹,因為當時的德國大多數人不認為祖國失敗了,所以當納粹上臺後就以《凡爾賽條約》和“猶太人”為由進行了戰爭準備. 2.蘇聯壹戰後的國際孤立 蘇聯在壹戰時是沙俄帝國,同屬協約國.因為壹戰,民不僚生,導致沙俄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 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 十月革命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那時候資本主義是很排斥社會主義的,認為那是個邪惡的政治體系,而且壹戰後國際政治舞臺又是以英法美的資產階級正體系為主,理所當然蘇聯要遭到國際政治舞臺的孤立. 另外還有壹個原因, 十月革命後蘇聯沒有經過協約國同意就單方面和德國議和停戰,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做戰的困境,東線德軍得以返到西線戰爭專心對協約國聯軍(德國後來也因為戰爭民不僚生,使得國內爆發革命,從而戰敗).從而使協約國對此耿耿以懷,戰後孤立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