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論壇(/bbs)是以華夏復興為核心內容的民族文化論壇。自漢服運動興起以來,通過各大論壇與各地漢服團隊的不懈努力,對衣冠禮儀的重視由個體覺醒成為社會現象。由衣冠而禮儀,由禮儀而經史,以振興漢民族精神和復興華夏文明為宗旨的漢服運動逐漸成為社會熱點,引發人們的廣泛***鳴,喚醒了社會大眾關心和思索如何復興華夏傳統。漢服運動不僅僅局限於衣冠禮儀的復興,隨著深入的發展,壹方面走向思想文化領域,壹方面走向民俗藝術領域,表現在學科上,前者是經史思想,後者是文藝民俗,前者是體,後者是用,因此也可以認為漢服運動是壹場以衣冠禮儀為方式、以修身達命為體、以化民成俗為用的民族文化復興運動。
漢服
然而,漢服事業的發展依然浮於表面,廣大漢服推廣者雖意圖走入更為深廣的經史文藝領域,卻往往感到力不從心甚至無從下手。漢服界其他論壇之所短,恰為稷下之所長,稷下論壇將整合現有理論成果,深入理論研究,民族性與文化性並行不悖,衣冠、經史、藝術並重,始於漢服而超越於漢服。
地點
稷下,壹個神聖的名詞,中國唯壹壹次百家爭鳴的發生地,壹個令古往今來無數賢才雅士魂牽夢繞的地方。戰國中期,諸侯兼並戰爭加劇,齊國為實現“壹匡天下” 的理想,於齊都臨淄稷門附近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良博學之士到稷下學宮傳道授業、著書論辯。稷下學宮存在的壹百五十年間,各派雲集、平等***存,百家爭鳴、學術自由,求實務治、經世致用,孕育或發揚了儒、道、法、名、陰陽、兵、雜等各家學說,使齊國成為天下學術文化的中心。稷下學宮的出現及其成就,不但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也是世界文化史上輝煌的壹頁。本壇取名稷下,壹方面寓意推崇稷下學宮的學術風氣,另壹方面寓意漢服運動必將走向深化。華夏復興,衣冠先行,當漢服復興進行到今天,我們當如何前行?稷下論壇因此而建立。理性思考、兼容並蓄、自由辯論、力求建設是稷下的風格,也是稷下論壇的風格。 論壇誠邀各地賢才***聚壹堂,為民族文化復興而奮鬥。
編輯本段稷下學宮
簡介
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在都城臨淄設立的我國最早的官辦大學,是戰國時期政治咨詢、學術文化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也是戰國之世聞名列國的文化教育中心。 戰國時期,正是諸侯割據紛爭,整個社會處於大變革的時期,各國對如何統治天下、管理國家、鞏固政權、富國強兵、稱雄諸侯等壹系列重大問題缺少準備工作,他們迫切需要壹大批經邦濟世之才為其出謀劃策、執政掌軍,以實現自己“壹匡天下”的政治理想。所謂的“諸侯並爭,厚招遊學(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諸侯國的國君和各大貴族都招攬大批知識分子為自己服務,禮賢下士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在這種情況下,田齊桓公田午繼承齊國尊賢納士的優良傳統,借鑒春秋齊桓公的養士方法,在國都臨淄稷門附近建立學宮,設“大夫”之號,廣泛招攬天下文學遊說之士,到此來傳道授業、著書論辯。這即是稷下學宮的由來。
學術研究中心
稷下學宮是壹個有組織、有聘任、有俸祿制度的學術研究中心。田齊當政者從桓公到威王、宣王,從閔王到襄王和王建,出於統壹天下的政治目的,為廣泛引進人才,促進齊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繁榮,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為稷下學宮的發展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首先,為稷下學者提供特殊的政治地位——據其學問、成就、貢獻、資歷等的不同,分別授予“客卿”、“大夫”、“上大夫”、“先生”、“學士”等不同的稱號和榮譽;其次,為稷下學者提供優厚的經濟待遇,比如暢通的交通、優越的居室、高昂的俸祿等;再者,就是寬松的學術氣氛——不論妳是何家何派、以何種形式發表思想、各抒己見,均為來著不拒、往者不追,支持鼓勵他們“不治而議論(見《史記.田敬仲世家》)”,大力獎勵各家學術探討,縱論天下大事。而稷下先生們在這樣壹個“合則留,不合則去”的寬松自由的環境裏亦更加關註現實,反思歷史,探索未來,議論世界,不僅註重抨擊現實,而且註重針對現實發表自己改變現實的策略治術,取得了具有鮮明時代性和現實性的豐碩的學術研究成果。
研究團體
稷下學宮是壹個充滿政治色彩的咨詢機構和智囊團。稷下學者們不任官職,沒有案牘之勞,但是卻有充分的時間和優裕的條件專心於理論、學術和國策的探討,對國家大事的研究論說,對統壹大業的輿論準備,對君王言行的考察進諫,“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讓稷下學者“受上大夫之祿,不任職而論國事(見漢.桓寬《鹽鐵論.論儒》)”,這種知識分子參政的政策是齊國的創造,正因為如此,稷下學者可以竭盡心智,競相獻策,以使自己的學說見用於王侯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稷下學者縱論的中心不只是純粹的學術,更多的而是鮮明的政治。
育才基地
稷下學宮是壹個官辦之下的有私學、私學之上有官學的官私合營的高層次的培育人才的基地。在那個時代,收門徒講學的風氣也非常盛行,只要略為著名的學者,差不多沒有壹個不是“率其群徒,辯其談說(見《荀子.儒效》)”的。而稷下學者亦是如此,他們在完成自己所擔負的政治任務和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同時,為了使自己的學說能夠發揚光大、永傳世間,於是廣收門徒,授業解惑,積極從事教育活動,從而培養和造就了壹大批有思想、有知識、有風格內涵的優秀人才。
學會性質
稷下學宮還具有學會的性質。各國各家各派學者定期相聚於此,或短期訪問,或聚會辯說,各家平等,言論自由,公開辯論,兼容並包,來去隨便,不管是集團還是個人,來著不拒,去者不留,去而復返同樣歡迎,學宮既有相對穩定的學者隊伍,又吸引各路學者前來“期會”,進行學術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各家各派互相詰難、批駁,又彼此吸收、融合,終於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在這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則構成了兩千多年的傳統思想和哲學基礎;而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則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中國秦以後的各種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從稷下找到源頭,他們***同構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 稷下學宮的建築規模以及其內部基本設施我們今天無法詳盡確切的知道,其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連稷門的具體地理位置也眾說紛紜。但可以肯定的是,它肯定沒有現代高校的高樓大廈、橡膠跑道以及各種智能化的現代設備,也許其建築規模與現在某個所謂的高校比起來就好比是黃金大廈旁邊的壹間不起眼的茅草屋,也許其內部基本的設施就是與現在最末流的高校設施相比也具有天壤之別,但是,它的確稱的上是中國歷史上的壹所名副其實的大學,壹所名副其實的高等學府。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曾言:“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而稷下學宮本身就是學者大師雲集、名家薈萃、兼容百家、思想廣博,更是無愧於大學之大的稱謂,而其本身的壹整套完善、得體的運行機制,國家、學者、政治、學術四位壹體的完美結合,更是壹個時代文化內涵總體升華的光輝卓越的體現。
當今現狀
當然,當今的社會與戰國時代相比亦是全然不同,我們沒有理由壹定非要拿現代的高校與古時的稷下學宮做個什麽性質的比較不可。稷下學宮的產生有它自己獨特的背景。首先是經濟上,當時的生產力較之春秋以前有了迅速的發展,商業的逐漸繁榮,城市的逐步興起,這些為學術文化上的繁榮提供了物質前提,特別是齊國繁榮的經濟更是稷下學宮建立的物質基礎,自齊建國開始,就因地制宜發展經濟,到齊桓公時生產力水平就富於列國,成為五霸之首,至戰國進壹步繁榮昌盛,又成七雄之壹,強大的經濟實力,成為稷下學宮得以正常運行、發展的先決條件;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因素,當時諸侯割據,政治上不統壹就無法在文化上進行專制,這是它得以出現的壹個重要的政治保證;再者就是思想文化上,政府文化思想上的海納百川,個人私學的興起,這些在造就壹大批知識淵博、閱歷豐富的學者文士的同時又為學宮的出現提供了壹個良好發展的思想條件。於是,稷下學宮在當時的適宜土壤中便應運而生,其博大精深的學術成果在中華民族思想史上寫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的壹頁,稷下學宮也因此而留名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