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作為清朝末年為數不多的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卻主動與法國和談,成為典型的勝之不武,戰勝而敗的戰役,對清政府產生了巨大的歷史影響,清法戰爭造成戰勝而敗的的原因主要是:
壹、中央政府主戰派、主和派的搖擺不定:中法戰爭爆發前,面對法國提出的無理要求,清廷以左宗棠、曾紀澤、張之洞為代表的主戰派和以掌握清政府外交、軍事實權主和派的李鴻章產生分歧,在軍事上,壹面派軍隊出關援助越南,壹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出擊。在外交上,壹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壹面又企圖通過談判或第三國的調停達成妥協。中央政府態度的舉棋不定在中法戰爭爆發後產生巨大影響。二、清朝統治者的懦弱、妥協:簡單來講,就是被打怕了,1840年以來,清王朝統治者面對西方國家的船艦利炮,他們早已喪失了民族的自信,面對沖突總是寄希望於談判和妥協,而非是通過軍事手段。同時,雲南位於邊陲之地,距離中央較遠,清政府害怕長期的中法戰爭會激發民變,危及清政府的統治,因此清政府想盡快解決中法問題。三、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態度:英美等國家害怕中國奪取中法戰爭的全面勝利之後,會增強中國人民反對外國侵略的決心,增強民族自信,同時也會增加清政府手中的砝碼,清政府更加不容易馴服,危及自己在華利益,因此英美等國家對清政府施加影響,迫使其談判妥協。四、清廷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支撐戰爭:當時的清政府早已不是世界的經濟中心,白銀外流,割地賠款加上皇族的奢侈生活,國家早已入不敷出,根本沒有辦法繼續這場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