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學既是壹種教學策略,
更是壹種教學理念。
現代教學論認為
“教學過
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同發展的過程”
。所謂“有效”
,主要指通過教師在
壹段時間的教學後,
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有效教學包含三層含義:
壹
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體現;二是有效教學必須合乎教學規律;
三是有效教學要能滿足學生個體的學習需求。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壹是直接的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
是間接促進,即通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
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是教學中的效益問題。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
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
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麽或學生學得好
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壹、教學準備
在走進課堂之前,教師需要清楚:
—
我為什麽走進課堂?學生對我有什麽樣的期待?
—
這節課我準備教什麽?我準備如何將學年目標與教學標準整合進入我的課程
裏?
—
我在教學設計上是否已提供了足夠的教學資源?
—
這節課結束後,我期待我的學生學到什麽?
—
我和我的學生將會開展什麽活動?
—
我怎樣知道我的課獲得成功?
1
、
關註需求
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
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習性、
心理特征、
學習特點和興趣愛
好,與學生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
研究學生知識背景、認知結構,根據至少
90
%學生都能掌握為標準,實事求是
確立教學起點,
同時選擇有壹定挑戰性的問題,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問題解決,
最
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
研究學生有效的學習方式,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閱讀、聽講、探究、思
考、解題、概括、記筆記等方法指導,滿足學生掌握學習策略的需求;
研究高考改革,
不隨意超綱,
不隨意拔高教學難度,
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升學需求。
2
、
明晰目標
深入研究並精確把握學科課程標準、
教學要求和考試說明,
根據學期目標—單元
目標—課時目標的層級關系,準確把握教學目標的定位。
提倡設計具體明確的課時目標,
並以可觀察、
可測量、
可評價的行為動詞加以陳
述,如列出、寫出、認出、辯別、比較、解決、設計同時,還應該用體驗性、
過程性的目標表述情感、態度和價值感,反對有內容無目標的做法;
提倡讓學生了解課堂教學目標,
了解自己的學習的結果,
反對有內容無效果的做
法;
提倡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應著眼於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激勵和幫助,
主動考
慮具有不同知識和能力結構學生的實際情況,反對統壹標準、統壹要求的做法。
3
、
精選內容
圍繞目標精心組織教學材料,
保證教學材料與教學目標的適切性,
避免只是教教
材而忽視教學目的的做法。
明確本堂課教學內容在整個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建立不同內容間的有機聯
系,既包括本學科的縱向聯系,也包括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以教學內容的重點為線索,
延伸、
拓展課程資源,
既有壹定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也涉及對學生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影響和引導。
努力將教學內容情境化、生活化、結構化,註重教學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實踐
性以及科學性。
4
、
優化設計
提倡對講述法、演示法、練習法、討論法、角色扮演法、問題教學法、自學指導
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教學方法,合理選擇,揚長避短,優化組
合。反對固定模式、千課壹法的做法;
提倡對教學媒體要合理使用,
充分考慮教學任務的實際需要、
教學內容的性質和
特點、學生的接受水平,如創設情境、出示問題、提供背景、出示練習等,通過
使用積件為教學目標服務。反對過度使用、不合理使用教學媒體的做法;
提倡對教學提問精心設計,教師要明確提問目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趣味性、開
放性、發展性,如設計重點問題,設計問題串,設計開放型問題,設計學生提問
環節等,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質疑探究。反對“滿堂問”
、隨意問、無提
問。
提倡教學環節要有整體性、層次性、連貫性,先講什麽,後講什麽,中間如何活
動,課前要周密安排。如講授式有激發動機、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練習、
反饋調控等主要環節。反對無程序、無環節、無層次的做法。
提倡板書要體現藝術性。結構簡練,布局合理,反映教學的精華。工整規範,圖
文相宜,讓學生壹目了然。反對雜亂無章、隨意塗畫和無板書的做法。
二、教學實施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否意識並關註到:
—
我面對的是壹個個鮮活、有差異的生命?
—
我如何創造或維持有效的學習環境?
—
我做到清晰授課,使要點易於理解?
—
我做到有效提問,註意到多樣化教學?
—
我是否註重任務導向,較多時間用於教學重點?
—
我的學生是否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
我是否吸引或支持所有學生學習?
—
我是否註重了情感、學法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1
、創設氛圍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追求民主、和諧、生動、高效的學習氛圍。
提倡讓課堂產生學生思想,鼓勵學生大膽設想、質疑和探究,反對課堂“霸權”
的做法;
提倡師生、生生之間有價值的互動,鼓勵學生與文本、與同伴、與教師對話和交
流,反對“滿堂灌”的做法;
提倡讓學生學會從錯誤中學習,反對讓學生因錯誤而受到責罵或譏諷的做法;
提倡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對他們有適當的高期望,
反對過度拔高教學難度的
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