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稂不莠是壹個漢語詞語,讀音是bù láng bù yǒu,意思是禾苗中無野草,後比喻人不成才,沒出息,出自 《詩經·小雅·大田》。
成語故事: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壹首反映西周農事生活的詩篇《大田》,詩人抒發風調雨順帶來豐收的喜悅心情:“谷粒長了皮殼,長得堅實完好,沒有稂草莠草。除去青蟲、絲蟲等蟲害,不讓它禍害我的莊稼。稷神有靈,快把它們投進大火。”
擴展資料
近義詞:不郎不秀
不郎不秀,漢語成語,拼音為bù láng bù xiù,意思是不高不下,後比喻不成材。出自《留青日劄·沈尤之秀》。
成語故事
明朝時期,田藝蘅《留青劄記》中記載:元朝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秀”是最高級別,“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時稱鄙人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齊就是不郎不秀,稱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百度百科-不郎不秀
百度百科-不稂不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