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門節
關門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仰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同節日,時間在傣歷九月十五日(在農歷六月中),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2、開門節
開門節,也稱“出夏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信奉南傳上部座佛教民族的***同節日,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與關門節(入夏節)相對應,源於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
3、潑水節
潑水節,亦稱“浴佛節”,又稱“楞賀尚罕”,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後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壹年的不順。
4、花街節
花街節,壹種是群眾遊園式的交流盛會,這主要分布在雲南的花腰傣和文山壯族群眾中;壹種是雲南宜良的花市,時間和形式各有不同,但都有著其獨特的魅力。
5、巡田壩節
巡田壩是傣族人民壹年壹度的傳統迎春歌集會節日。節日內容是通過群眾巡遊,起到催促農事,保護樹木的作用。
傣族的由來
傣族源於怒江、瀾滄江中上遊地區的哀牢人。
哀牢人是雲貴高原的古人類之壹。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哀牢人在瀾滄江、怒江中上遊地區創立了達光等部落聯盟國家。公元前二世紀末,達光王國開始與漢朝接觸,因當時的達光王叫“哀牢”,漢朝開始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
在這之前,因哀牢人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壹支,把達光王國稱作“滇越乘象國”。
公元壹世紀開始,位於達光王國東面的滇王國與其宗主國(漢朝)沖突不斷,大量滇人(因其吸收了越文化,也稱“滇越人”)湧入哀牢境內,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後,初步形成現代傣族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