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選自西漢劉向編《說苑》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年近七十想要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回答說:“為什麽不炳燭而學?”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戲弄其君主的呢?”
師曠回答說;“我怎敢戲弄我的君主呢!我聽說過: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點燃蠟燭照明,比摸黑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好啊!”
此文的目的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
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註釋
(1)晉平公:春秋時晉國的國君。
(2)師曠:名曠,因為他是盲音樂師,世稱"師曠"。
(3)欲:想要。
(4)已:副詞,已經。暮:晚。
(5)何:為什麽。炳燭:點燃蠟燭。炳,<動詞>點燃。乎:呢。
(6)安有:哪有。安:怎麽。為人臣:做臣子的。戲:戲弄,開玩笑。
(7)盲臣:師曠是盲人,故自稱是“盲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