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墩戰國楚墓有四個突出特點:
壹、是首次發現了楚墓有十壹個古墓的陵園遺址。
二、是青銅四中鼎是科學發掘出的最大的鼎;各類樂器齊全,尤其是如此規模的成套木制樂器還是第壹次。
三、是發現了1000多支竹簡,數量之多是少見的。
四、是車馬坑的規模為全國同類型之最,由此震驚國內外。
楚墓到底與代表中原地區文化的墓葬有哪些不同呢?從九連墩戰國古墓,可以看出戰國楚墓所具有的壹般特征。戰國楚墓壹般均為土坑豎穴,很少為洞室墓,方向有較強的規律性。中層貴族以上的楚墓,墓坑上都有封土。九連墩在當地就是九個突出地面的土崗的俗稱。封土的大小壹般預示著墓的大小和墓主人生前身份的尊卑。封土和填土均經夯打,靠近棺槨均填青膏泥或白膏泥,用以密封,保護棺槨內物件。墓愈大,封土、填土選擇愈嚴格,青膏泥或白膏泥填得愈厚。在已發掘的6000多座楚墓中,均不見墓棺槨上土中有積石積炭情況。這是楚墓與中原地區墓葬的壹個顯著區別。
擁有臺階和長斜坡墓道也是楚墓與中原地區大型墓葬的壹個區別。戰國楚墓的墓壙,中上層貴族往往有多級臺階,臺階壹級壹級往下收縮,直至棺槨。這種臺階可能與防止崩塌有關。在土質較為疏松的地區修建大型墓葬,掘進較深,就容易崩塌,只有做成臺階狀。在壹些地方,由於地下水位較高,不便向地下掘進較深,臺階除了向下挖掘數級,還從平地向高處壹級壹級夯築出來。顯然這是為了表現壹種傳統的制度,即為了顯示身份。墓主身份越高,權勢越大,墓坑越深,臺階越多,墓道越長。而平民墓則壹般無臺階。
湖北棗陽戰國楚墓中較高層的貴族壹般槨分多室,棺有多重。九連墩戰國古墓發掘的1號墓就分為東、西、南、北、中5個槨室。而安徽壽縣楚幽王墓據反復推測,槨多達9室,以及河南信陽長臺關1號墓與江陵天星觀1號墓槨分7室,槨室壹般為長方木壘成。楚墓中的棺也多為外中內多重多層。
棗陽戰國楚墓中隨葬品有壹個特點,就是兵器在品種、數量、類別上與洛陽等中原地區比都比較多,特別是劍隨葬非常普遍。從上層貴族到壹般平民都喜歡用劍。如江陵天星觀1號墓出土劍32把。數量眾多的精美漆器也是戰國楚墓的壹大特征,身份較高的貴族,幾乎每墓必備漆木器。考古專家分析,在九連墩戰國古墓相信也將會有大量劍和精美漆器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