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壹疑問,通過深入調查分析,我們可以從政府、社會、學校和大學生自身因素得到說明。
壹是國家政策導向的間接影響。自上世紀末,我國開始了持續至今的高校擴招熱,每年招生數量都成大幅遞增趨勢,高等教育逐漸由精英化走向了大眾化。固然,高校擴招是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使然,但段時期內的高校畢業生數量劇增,無疑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社會的巨大就業壓力。而且,這種快速膨脹所帶來的“就業難”也使學生本人及其家長壹時難以在心理上適應。尤其是迄今擴招對象都主要是以普通高校大學生為主,而不是當前最需要的高職學生。這就使大學生總體就業狀況與社會需求之間出現了結構性失衡:壹方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壹方面則是企事業單位招人難。
二是社會對人才要求的盲目性影響。由於高校畢業生尤其是較高學歷人才的增多,壹些用人大為也隨之提高了“準入”的學歷門檻。很多並不是為了人盡其用,而僅僅是為了趕時髦、裝門面。當前社會上盛行的“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研究研究,專科生免談免談”的人才政策就反映了這壹心態。在此背景下,出現本科生做門衛、看倉庫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如此既造成了人才的浪費,又增大了大學生(本、專科生)的就業壓力。
三是學校教育方面的問題。部分高校不顧本校實際承受能力,壹味盲目擴招,而相應的師資配置、教學設施等軟硬件設施又壹時難以跟上,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減弱。另外,也有部分學校在專業設置、課程開設等方面的不合理降低了社會對畢業生的認可度,而其在就業指導方面工作的薄弱則直接影響到了學生的就業率。
四是大學生自身方面的原因。哲學上認為,內因是決定事物的主要因素,外因主要通過內因來起作用。某些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有待提高是其就業難的主要原因。所謂“素質不高”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嬉戲無度,荒廢學業。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如較強的創新能力、敏銳的判斷力、靈活的應變能力、紮實寬厚的專業基礎、較強的學習能力,等等。而當前部分大學生陷入物欲誘惑太深,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沒有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學習動力不足,缺乏克服困難的決心與勇氣。耽於“追星”、玩樂,沈溺於網絡遊戲,醉心於風花雪月。大學幾年,渾渾噩噩,知識、能力都無明顯增長,難以適應激烈競爭社會的需要。其次,眼高手低,自視過高。我國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階段,如教育部官員所說,“大學生的定位應為普通勞動者”,而非以往所認可的“天之驕子”。但部分大學生仍然秉持固有的觀念不放,自以為是,期望值過高,就業觀念陳舊,總想到大城市、“做白領”;但另壹方面,他們又眼高手低,並不壹定能夠勝任所向往的工作,而對偏遠地區和農村、基層則又不屑壹顧,所謂“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自我封閉了就業之路。再次,心態浮躁,投機取巧。受社會浮躁之風影響,也有壹部分大學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總想“壹夜暴富”、“壹夜成名”,而不是通過長期的紮實積累和艱苦的基層工作經驗積澱。浙江義烏的“螞蟻商人”的辛勤創業故事應當對他們有所啟發。
沈重的就業壓力也影響到了部分在校大學生的情緒,使其對將來滿懷憂慮而無心專註與學業,由此形成壹種惡性循環:學生素質不高→“理想”工作難找→產生“讀書無用論”思想→校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生素質不高。對這壹問題,國家高度重視,每年都采取積極措施努力緩解日趨沈重的就業壓力,保持了社會的穩定。尤其是近年來國家決定開始放慢擴招步伐,如2007年僅計劃擴招5%,而非以往的動輒20%的幅度,並集中精力於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發展高職教育上面。同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必將走上漸趨理性的道路:由學歷越高越好向更註重能力與工作實績的方向轉變。學校則進壹步調整專業與課程設置,加強就業指導,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習與就業機會。而對於我們大學生自身來說,關鍵是要充分珍惜大學學習機會,努力提升素質,全面發展能力,嚴格政治方向,掌握專業知識,未經來的就業與事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時不我待,我們應該從現在就開始只爭朝夕。高職學生盡管由於“適銷對路”,就業形勢相對較好。但其中也存在著壹些問題,如畢業生流失率居高不下、職業穩定性普遍較差的狀況,發展後勁不足,難以適應市場變化等。為此,其能力發展與素質提升同樣迫切。
作為在校大學生,為了應對未來的就業挑戰,應從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科學規劃職業生涯和發展能力、素質入手,從現在做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第壹,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擇業觀是個體對種種職業的認識、態度以及選擇的偏好、標準等。正確的擇業觀是建立在大學生對社會、對人生以及對自身科學認知的基礎之上的。在我們國家,隨有的職業都是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分工的不同。科學的職業選擇既應與自己的專業、特長、能力、興趣、理想等相關,同時還要考慮到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有“三忌”:壹曰職業選擇過於理想主義,不切實際。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能力要求,如果不顧實際情況,完全憑個人興趣與愛好想當然的而為,既無此方面的能力,又沒有壹定的發展潛力,即便走上相關崗位,也很難做出成就來。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大學生的就業選擇也日趨豐富和多樣化,但畢竟我們還沒有進入人的全面解放的***產主義社會,在壹定程度上,勞動與就業還是個人謀生的手段,個體職業選擇還必須考慮到個人能力實際和國家、社會的需要。過於理想化與“偏執愛好”式的職業選擇並不總都是那麽美好。二曰盲目跟風,缺乏主見,只為風光體面,而非自我價值的更好體現。本來我國社會職業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受物欲大潮的沖擊與傳統思想的影響,社會上人為將職業分為了三六九等,對大學生的就業選擇造成了誤導作用。如壹些大學生對最能發揮專長、實現人生價值的中西部地區、偏遠基層地方避之唯恐不及,卻壹窩蜂的擠向東南沿海,擠到大城市,爭做“白領”。只為薪酬高,待遇好,體面風光,卻不知艱苦的環境更能磨煉人,更能促人成長,這對青年時代尤其重要。三曰見異思遷,搖擺不定,定位不準,“幹壹行厭壹行”,難有所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有的職業與崗位都不再是常態的,行業轉換與崗位更替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是因個人心態浮躁,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於發展目標,挑肥揀瘦,只為短期利益而頻繁跳槽,則難以做出事業成就。
總之,現代社會為個人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金子總會發光。大學生壹定要端正人生態度,戒除浮躁心理,擇業觀要平和而實際,抓住主要矛盾,專註於個人能力素質的提高。只要個人條件具備,遇到適宜的土壤,總會脫穎而出。
第二,科學規劃個人職業生涯。
職業生涯規劃是指個人對未來所可能從事的職業歷程的計劃與設計。它是個人理想、誌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導向、激勵和調節等功能。有無職業生涯規劃,對個體的事業發展有很大不同。壹個具有科學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人,目標明確,動力十足,意誌堅定,有條不紊的向著既定目標前進,能夠保障事業的順利發展。反之,則容易見異思遷,盲目跟風,心高氣躁,手忙腳亂,最終仍無所成。
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從大學時代開始,壹般要經過以下階段程序:
壹是客觀評價和認識自我。對於自己的能力、專長、興趣、愛好乃至不足與缺陷等都應有準確地判斷,盡量做到與職業選擇相匹配。能力、專長對於個人事業成功的重要性勿容多言,而興趣、愛好也是影響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盡管二者的契合並不總是能夠得到滿足。興趣、愛好具有“放大”作用,如果所從事的職業正是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則更容易取得成就。如果不是這樣,則應努力培養起新的與職業相關的興趣、愛好,“幹壹行愛壹行”是事業成功的前提和基礎。
二是了解國家政策導向與當前就業形勢。國家政策導向對大學生就業具有指導性意義,當然,具體到個體的職業生涯來說,僅靠具有普遍性指導意義政策導向還是不夠的。大學生還應當主動深入調查研究,明了社會形勢發展,進入人才市場,清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探訪職業發展動態,結合自身實際,做出準確判斷,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
三是科學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完成上述準備的基礎上,就可以進入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程序了。盡管因個人情況不同,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也不盡相同。但是,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應該是以下原則的統壹,即既要有長遠目標,又有階段性任務;既有宏觀考慮,又有具體規劃;既堅持原則,又要靈活變通;既有個人主見,又要虛心聽取父母、師長的忠告。總之,是要調動壹切積極因素,采取壹切有效手段,努力制定出科學合理、現實可行、符合個人實際的職業生涯規劃來。
第三,努力發展職業能力。
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僅僅是我們事業之路上的第壹步,接下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不乏艱難險阻、荊棘險谷。要想達到無限風光的險峰,關鍵是要要較高的職業能力作支撐。良好的職業能力從何而來?就尚未踏上工作崗位的在校大學生來說,應該結合專業學習,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發展多方面的能力。
首先,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素質包括人文與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對於塑造健全的人格、增進奮發向上的智慧與勇氣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素質則能幫助我們提高效率,推進革新,降低成本,科學管理,減少失誤與挫折。這些都是個人職業生涯中所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
其次,為更好的應對未來社會的挑戰,大學生應努力發展多種能力。主要包括組織能力、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尤其是較強的創新能力,更是現代社會之必需,個人事業發展之保障。
再次,大學生要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專業本領是個人職業發展的基礎。或許妳將來從事的是其他行業,但大學時代專業學習期間積澱下來的嚴謹作風、踏實態度、創新思維以及核心職業能力將使我們終生受益。況且,壹旦轉業到其他領域,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習與更新也必需隨之跟進,“外行領導內行”的思維早已為時代所拋棄。
另外,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這裏的所謂“實踐”是廣義的,既包括校外社會實踐,也包括校內實訓活動。理論必須與實踐相結合,方能得到檢驗、發展和發揮指導意義。實踐能使我們的課堂理論知識得到應用與深化,並藉此獲得現實環境下的真切體驗,培養起較高的實際操作與動手能力,從而為我們日後迅速自如的進入工作狀態、較好的適應未來工作崗位創造條件。從另外意義上來講,再美好的藍圖設計不經過實踐努力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可望而終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