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妳能拿我怎麽樣文言文

妳能拿我怎麽樣文言文

1. “我帶著妳妳帶著錢”用文言文怎麽說

1.吾攜爾爾攜錢。

2.我引汝攜錢。

延展閱讀:

1. 文言文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壹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壹般都會對其標註標點符號。

定義

當人們使用“古代漢語”這個術語時,在不同的語境中賦予了它三個不同的含義:古代的漢語、上古漢語和文言。古代漢語首先是指“古代的漢語”。這就是說,鴉片戰爭以前漢族人所使用的語言都可以泛稱為古代漢語。古人的口語,我們是聽不到了,甲骨文,從甲骨文算起,這樣的古代漢語大約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跟任何事物無不發展變化壹樣,語言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三千多年來,漢語有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漢語語法、詞匯和語音變化的情形,學者將古代漢語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紀以前,即歷史上商、周、秦和兩漢時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紀到西元12世紀,即歷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時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紀到19世紀,即歷史上的元、明、清時期。

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2.這句話可能是根據網上的壹首原創小詩演繹而來的。並不知道是否還有小說也有這樣的話。壹位上海的媽媽給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寫了首詩,原詩是“春天來了,我們去旅遊吧!我帶著妳,妳帶著錢,三亞也好,長江也罷,橫穿唐古拉山口,暴走騰格裏沙漠。讓我們來壹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我帶著妳,妳帶著錢,哪怕是天涯,哪怕是海角!”

2. 妳 我 他 在文言文如何翻譯

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知道妳用什麽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嶽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壹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妳”,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愚公移山》——妳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妳”,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妳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妳”。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妳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麽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妳”。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遊《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妳的父親。句中的“乃”就是代詞,“妳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妳爹爹回來時,壹定會跟妳算賬的。“而”便是代詞“妳”。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這裏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己”字也同上壹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壹“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這裏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