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豐富,以文化為特色的旅遊產品發展前景廣闊,市場潛力巨大。但貴州的旅遊業起步較晚,過去,人們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改革開放以後,國內外各方面人士來貴州各風景名勝區觀光旅遊的逐年增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被越來越多國家的人們所認識。侗族的多聲部無伴奏合唱“侗族大歌’’在法國巴黎首次亮相,便引起了震動;苗族的木鼓舞從大山深處的田間地頭跳上世界舞臺,便以狂放的風格被稱為:“東方迪斯科”;苗族服飾以其精美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信息承載功能被稱為“無字的史書”;六枝梭嘎苗族社區因其文化獨特並保存良好,建成了中國第壹個生態博物館;被國際戲劇界稱作“戲劇活化石”的地戲、儺戲等,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極大關註。豐富多彩的民族節日,以風情濃郁內涵豐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貴州高原山區這壹特定的地理環境內,各民族承襲著自己的傳統,經歷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積累,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文化,它們之間有相通性,但又各自獨立,每壹種文化經驗和智慧以及信息庫藏都是其它文化無法完全替代的。這壹切都為貴州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
通過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興辦經濟實體,借助旅遊業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可以實現少數民族地區及其群眾快速脫貧致富。與“信貸扶貧”、“民政扶貧”等其它扶貧方式相比,民族文化旅遊開發是壹種全新、高效的扶貧方式。它有其理論依據:從旅遊業的產業特點來看,旅遊業是典型的資源依托型產業,其發展的前提在於旅遊資源;作為高度關聯的經濟型產業,能夠帶動市場需求,樹立地區整體形象,帶動物流、財流、信息流及新觀念流,從而帶動相關部門及整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其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特點能夠為少數民族地區帶去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可以解決少數民族地區的富裕勞動力問題。此外,作為窗口性行業,通過發展旅遊業可加強與外界交流,增進了解,促進招商引資。由此可見,民族文化旅遊開發這壹命題不是人為的,而是旅遊業作為經濟產業的本質特征決定的。正因為如此,國家旅遊局在《中國旅遊業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旅遊扶貧納人重要的工作議程,明確提出“加強對資源條件和市場前景看好的中西部地區旅遊資源的開發,以旅遊業帶動這些地區經濟的發展”。在國家西部大開發的總體規劃中,發展旅遊業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可以相信,旅遊扶貧在縮小東西部差距、幫助“老少邊窮”地區的脫貧致富中將發揮更大作用。
這個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