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普世的規律。《紅樓夢》是以富貴公子賈寶玉的視角,以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反映了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從興盛到衰敗過程,之所謂“樂極生悲,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壹夢,萬境歸空”。
這在第十三回中,秦可卿在鳳姐的夢中也進行了反復提點,“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大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在幾千年之前就告誡眾生“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以賈家為代表的官宦富貴家族的子孫們,躺在祖宗掙下的功勞簿上、待在前輩們建造的安樂窩裏,不務正業,不思進取,花天酒地,肆意妄為,心中不存絲毫憂患意識,只是壹味的享樂,最終坐吃山空、樹倒猢猻散。
不管任何時候,大到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小到壹個家庭、壹個人,都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不至於壹敗塗地、覆水難收。
二是社會的病態。《紅樓夢》創作於18世紀中國封建社會末期,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舉國上下沈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國的迷夢中。
這時期從表面看來,好像太平無事,但骨子裏各種社會矛盾正在加劇發展,整個王朝已到了盛極而衰的轉折點。比如上層當權者的奢靡無度,賈府“修理海塘,只預備接駕壹次,把銀子都花得淌海水似的”;江南甄家接駕四次“別講銀子成了土泥,憑是世上所有的,沒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過可惜’四個字竟顧不得了”。
這些巨大的耗費,哪壹厘不是來自底層像劉姥姥這樣的勞動者的血汗!?他們雖然終日辛苦勞作,卻仍是掙紮在“天氣冷將上來,家中冬事未辦”的困苦之中,這與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達官貴人的奢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比如官員的徇私枉法,賈雨村在薛蟠和馮淵爭奪香菱案中徇私枉法,長安節度雲老爺在張財主和守備家婚約糾紛案中徇私枉法,都察院在尤二姐與張華婚約糾紛中徇私枉法等等。哪壹次的徇私枉法不是血淚斑斑、直接或間接地致人喪命的!?
比如女子悲慘命運,有身不由己、備受淩辱而早亡的秦可卿,挨打受罵跳井而亡的金釧兒,孤苦伶仃、病憤交加而亡的晴雯,以及在八十回後“即將”被“中山狼吃掉”的迎春等等,封建禮教的血盆大口,不知吞噬了多少花朵壹樣的年輕生命!這樣病入膏肓的末日註定不會長久。
三是人性的多面。人性在狹義上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那壹部分屬性,是人與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