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鄉愁》原文如下:
小時候,鄉愁是壹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壹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壹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壹,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壹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壹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
擴展資料
作品賞析
《鄉愁》是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中的壹首,和《民歌》《鄉愁四韻》《羅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風抒發鄉愁的經典之作。
余光中被稱為“以鄉愁之詩撼動億萬華裔”的詩人,“鄉愁”是其眾多詩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題。《鄉愁》對壹個抽象的、很難作出描繪卻被大量描繪所覆蓋的主題作出了新的詮釋。
在意象上,選用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生活中常見的物象,賦予其豐富的內涵,使原本不相幹的四個物象,在鄉愁這壹特定情感的維系之下,反復詠嘆。
余光中本人曾說,這首詩是“蠻寫實的”:小時候上寄宿學校,要與媽媽通信;婚後赴美讀書,坐輪船返臺;後來母親去世,永失母愛。詩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後壹句想到祖國大陸這樣“大母親”,於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開朗,就有了“鄉愁是壹灣淺淺的海峽”壹句。
內容上,按時間順序,從“幼子戀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後的“生死之隔”,再到對祖國大陸的感情,不斷發展的情感,逐漸上升,凝聚了詩人自幼及老的整個人生歷程中的滄桑體驗。
不同階段的鄉愁,凝聚兩端的分別是:我——母親;我——新娘;我(生)——母親(死);我(遊子)——大陸(祖國)。鄉愁的對象,由具體的“鄉”,到抽象的民族的“鄉”,從地域之鄉,到歷史之鄉和文化之鄉。使“鄉愁”逐漸沈澱出豐富的內涵和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