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的構思細致巧妙,讀起來深感充斥著的美藝,我認為應該是壹篇意識流小說,文中著重的塑造“憧憬”壹詞,如叔母認知中的美好婚姻,因此即便前夫逝去,也能坦然接受貧窮的新婚。
三島這篇文章泛濫著某種不言自明的哀戚之情,他曾在編選自己的小說集時這樣說過(其中便有該篇作品):“我少年時代專念於詩和短篇小說,這其中籠罩著我的哀歡……這些作品坦誠地選取了我自己感到滿意的篇章。”在文中,“我”出生時便如先明壹般,接受世間傳遞的冷暖與聲音。待我尋來先祖熙明夫人的日記,熙明夫人在日記中有壹篇的記述,內容光怪陸離,好似夢中漶化出來,幻覺似的,這給我內心身處帶來緩和的紛擾。熙明夫人對大海很是恐懼,而從記述中可以明白她對大海是憧憬著的,在文中我又憶起祖母的叔母是個對大海格外向往著的人,因此當前夫去世後,她坦蕩的和壹位窮漁人結婚,試圖追尋自己向往的大海。激烈又極致的描述,好像在說這都是與“我”息息相關的事情,事實上,在我初讀三島的作品之時,便能看出某種身處周遭的局內之感,試圖被作者激烈蕩漾著的心所吸收,好像悟到了作者留於文字裏的靡靡之音。
這篇文章著重於生和死,對於生命中壹切的反復無常,和作為人的價值觀念上,同生活矛盾的辯駁,以及對於寧可醉心虛幻的描述,也難以謀得貼切現實的筆觸,在不斷的現實與虛幻的掙紮中,明白了生的目的,和死的因緣,又因無法擺脫的現實而醉生夢死,令我感到壹絲對主人公的惋惜,和體悟三島由紀夫少年時代的哀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