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如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

壹 綠色經濟產生的背景  綠色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為目標、合理使用能源與資源為手段的壹種平衡式經濟,是綠色增長和綠色發展在各經濟部門中的表現形式,是協調環境和發展問題所依靠的重要經濟形態。  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領導者以及經濟、金融、貿易、環境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環境投資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方面的貢獻,並推動經濟的“綠色化”,創造新的綠色工作機會,從而復蘇和升級經濟。經濟的“綠色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動力。  二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必然性  (壹)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  從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看,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壹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綠色經濟的基本內涵和我國當前環境與發展的基本形勢及戰略目標是壹致的,符合當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所制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策略,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等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和借鑒意義。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目標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  (二)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由之路  “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其建設的核心就是促進經濟轉型,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汙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汙染、高產出”轉變。發展綠色經濟,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減少以重化工業為特征的制造業份額,提高以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份額;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不僅要淘汰落後產能,在現有的傳統制造業中實現清潔生產,對傳統工業進行“綠色化”改造,還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並大力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經濟、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清潔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因此,從發展途徑以及實現的目標看,發展綠色經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壹脈相承的,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三)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  發展綠色經濟關鍵在於加快推動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核心內容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將環境保護貫穿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環節;將保護環境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服務等各個領域;不斷創新生產理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汙染。從綠色經濟的內容和作用方式看,不僅要加快建立更為清潔的、新的產業部門和經濟增長點,以及更為清潔的技術和產品,同時,要把發展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到經濟決策和經濟發展規劃之中,貫穿生產、消費、貿易和投資等經濟再生產的全過程。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在客觀和源頭上有助於促進解決環境問題。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驅動因素  (壹)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的政治意願和戰略方向  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  (二)發展綠色經濟在中國具備了壹定的社會實踐基礎  中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1973年8月,中國第壹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就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等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方針。    近年來,我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也實施了許多具體行動,如開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交通、可持續建築,推動低碳經濟、加強環境保護投資、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等等。這些行動和實踐都蘊涵著綠色經濟的基本內容,二者目標具有高度的統壹性和壹致性。同時這些行動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效果,“十壹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1%、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4.29%。正是因為這些蘊涵綠色經濟思想的行動和實踐對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了某種程度的矯正和修補,為中國在經濟繁榮期內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未來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基礎。  四 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阻礙和挑戰  (壹)“高投入、高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慣性  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追求經濟增長仍然是中國未來很長壹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高投入、高增長仍是未來壹段時期內推動發展的主要模式,向依靠資本效率和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還需要壹定的時間。因此,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尚不能完全轉變的情況下,傳統粗放增長方式的慣性可能會使發展綠色經濟、完成綠色轉型需要壹定的時間。  (二)社會制度和條件不成熟  目前壹些政府部門對綠色經濟還沒有清楚和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僅停留在理念的層面,被動地執行中央關於調整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指令,沒有主動地深入思考如何發展綠色經濟,以及實現綠色轉型需要哪些社會制度、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的調整與安排。此外,從環境治理結構看,尚未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保護公***治理結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範圍和程度非常有限,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和體系還未真正建立起來。  (三)綠色投資和技術創新不足  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元刺激方案中,直接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占5%,如果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中國在經濟刺激方案中的綠色投資將達到14.5%。但是產業投資方面,無論是在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如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方面,還是在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方面,目前還沒有發布具體的計劃和安排。在技術創新方面,根據地方和企業的調研情況看,目前技術引進較多,自主研發創新普遍不足,特別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缺乏核心與長期競爭力。  五 我國未來綠色經濟之路  (壹)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通過實施各種環境經濟激勵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產業部門的“綠色化”,增加綠色就業的崗位;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產業,盡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科技,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節約資源能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使用,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  (二)優化經濟發展指標  我國承諾,到2020年力爭做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很長時間以來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準,將循環經濟中的單位GDP的能耗,主要汙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化物)總量控制等減量化指標;產品循環利用率、廢棄物質回收利用率等再利用指標;可再生能源比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等資源化指標,納入考察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中;以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節能減排指標,使經濟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  (三)積極加強制度建設  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加強對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和境外投資的引導;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和綠色貿易政策;推進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組織制定環境政策配套綜合名錄,建立和完善重汙染企業退出機制和相關指導意見,配合有關部門適當提高排汙費、汙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標準,積極推進排汙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改革垃圾處理費征收方式,適當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和財政補貼水平,有序推進環境立法相關工作,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  (四)加強各級部門行政管理水平  各級政府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重視綠色領導力建設,把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戰略發展層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年度計劃、日常工作;中央政府加強對跨區域綜合性環境事務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綠色發展和生態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綠色發展負責。建立統壹立法、統壹標準、統壹監管,環保部門依法負責、相關部門分工配合的環境監管體系,提高環境監管的規範化、法制化、科學化水平。  (五)倡導公眾綠色消費  發展綠色經濟,必須重視可持續生產體系與可持續消費體系的建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為此倡導可持續消費和綠色消費的意義尤為重要。要以環境標誌產品認證為重要手段,以政府綠色采購為重要的推動力量,有針對性的采購綠色產品,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采購綠色產品、節能產品、環境友好型產品。  (六)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加強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宣傳教育和培訓,進壹步加強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責任感。完善新聞發布和重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征集、分析環境輿情動態並積極應對。推進城鎮環境質量、重點汙染源、重點城市飲用水水質、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推進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施,試行職業資格化管理。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宣傳,提高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意識。擴大公眾參與的透明度,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更持久、穩定、健康的向前發展。  (七)積極開展綠色經濟國際合作  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環境保護的諸多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壹要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二要與發達國家建立先進綠色技術的轉讓機制;三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經驗與有關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享。我們主張,國際社會應當把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助推器,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制定並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促進各國綠色經濟成長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