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復仇女神?嗎?有壹種假說認為,地球上物種的大規模滅絕在2000萬年至4000萬年的時間尺度上具有壹定的周期性。為了解釋地球周期性滅絕的原因,假設在太陽的大橢圓軌道上有壹顆非常暗淡的恒星。這壹假設的理論基礎是,如果將恒星放置在周期為2600萬年的軌道上,它會幹擾奧爾特雲中彗星的軌道,導致壹些彗星以與物種滅絕時間相對應的周期落入太陽系內部。
因此,彗星撞擊會定期發生,導致物種大量滅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找到涅墨西斯。雖然很多人還在提出物種周期性大滅絕的理論,包括最近科學家麗莎?藍道爾和馬修?裏斯所做的研究工作,但他們假設太陽周期性地經過暗物質所在的區域,暗物質可能是大滅絕的觸發因素。當然,尋找暗物質本身是壹個問題。
此外,物種周期性大規模滅絕的廣泛分布使得這些事件不是周期性的,而是隨機的。火星學會會長羅伯特?祖柏林發表的壹篇論文認為,我們的太陽系與經過太陽系的恒星的隨機相遇,可以解釋奧爾特雲中彗星引起的大滅絕事件,而這壹理論並不要求強敵的存在。這篇發表在《國際天體生物學雜誌》上的論文聚焦於滅絕事件的周期性,並提出了壹個計算相遇頻率的模型。該模型將星系視為氣團,恒星是氣團中的粒子,密度約為每立方光年0.003顆恒星。
根據祖博林的說法,很明顯,這些恒星的運動並不同步,而是具有每秒10公裏的隨機相對速度。在大多數有效的相遇距離下?恒星什麽時候能足夠接近,以至於幹擾彗星帶?根據祖伯林的計算,如果有效相遇距離為22,000 AU(天文單位),那麽兩顆恒星每2600萬年就會相遇壹次,這將導致路過的恒星穿過太陽系外的奧爾特雲,太陽將暴露在路過恒星的彗星帶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