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11/18 12:24:59 | By: 大師 ]
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安吉天略外國語學校 饒 楨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欣賞,使學生了解作品中藝術語言與主題表達的關系,理解象征性和立體主義的藝術手法。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討論、探究、體驗的過程中,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精神,培養正確的審美情趣和追求正義、熱愛和平的情感。
教學重點:
感受畫家通過抽象的藝術語言所表達出的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怒之情。
教學難點:
象征性與立體派的藝術表現手法在作品《格爾尼卡》中的具體運用。
課前準備:
學生:A4紙、課本、鉛筆等。教師:自制課件、作業紙。
教學過程:
壹、情境導入(3-5分鐘)
1、播放壹段戰爭片段,引導學生仔細觀看,思考:影片中哪些形象給妳留下深刻印象?
2、談談妳的觀後感:影片中哪些形象給妳留下深刻印象?從中妳感受到什麽?
3、嘗試表現:以影片中印象最深的形象為素材,用徒手畫嘗試勾畫壹個藝術形象,可作變形或誇張處理,不必畫的太具體。——機動
4、出示壹幅與戰爭有關的作品《格爾尼卡》,問:作者是誰?作品名?
5、導入新課,出示課題:戰爭之罪——畢加索《格爾尼卡》賞析
二、初步感知(2分鐘)
1、提問:第壹次看到這幅畫妳有什麽感受?
(滿、亂、壓抑、無中心、視覺沖擊力強、支離破碎、恐怖……)
2、小結:滿、亂、支離破碎……(畫面中似乎布滿了可供我們觀賞的內容,以致於我們的眼睛不得不在畫面上看來看去。)那麽,畢加索為什麽要用這樣的構圖呢?我想現在大家在頭腦中壹定有了很多的問號?
三、自主探究(8分鐘)
1、自學課本,思考問題:
① 《格爾尼卡》的創作時間?畫種?作者?(1937年油畫)
追問:隨意說說畢加索是怎樣壹位畫家?——西班牙人 20世紀最偉大的天才畫家
② 《格爾尼卡》是怎樣誕生的?畢加索想表達什麽?(憤慨、抗議、同情)
追問:1937年在我們中國又發生了那些類似格爾尼卡的事件?
(7·7盧溝橋事變,12·13南京大屠殺——前面短片摘自電影《南京大屠殺》)
③ 有人說畢加索“多才”、“多產”、“多變”,妳怎麽理解?
多才——在油畫、版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各種藝術領域都有傑出表現。
多產——畢加索的壹生究竟創作了多少藝術作品,將永遠是人類美術史上壹個難解的謎。到現在為止,畢加索的作品被發現的就有6萬余件。
多變——壹生中畫法和風格幾經變化,大致分為:“藍色時期”(憂郁)、“玫瑰紅時期”(幸福)、“黑人時期”(幾何化)、“立體主義時期”、“古典主義時期”、“超現實主義時期”、“抽象主義時期”——《格爾尼卡》是“立體主義時期”的代表作之壹》)
2、畢加索各時期作品欣賞。
3、小結:畢加索的作品確實令人費解,但當妳了解了他的藝術語言後,妳就可以很順利地進入他的藝術世界,進而得到精神享受。
四、合作探究(15分鐘)
1、通過剛才的自主探究,大家對畢加索及《格爾尼卡》都有了進壹步了解,接下來我們以4人為壹組,圍繞《格爾尼卡》這幅作品小組合作探究,思考:
⑴ 仔細觀察,畫面中都有哪些形象?
⑵ 這些形象都有什麽特點?(從動作、表情上加以分析)
⑶ 這些形象有什麽象征意義?
⑷ 為何用黑白處理方法而不是用彩色的?哪種方法更適合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全畫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恐怖、哀痛的氣氛)
2、各組選定代表上臺講解(當小老師)。
經過各組的熱烈討論,現在我們請出各組的代表上臺來當小老師,其他組的同學可以補充。——參考答案
畫面形象
表情動作或形狀
象征意義
抱孩子的母親
抱著孩子、仰天痛哭
失去親人的西班牙人民
舉燈的女人
伸長胳膊、舉著燈、燈光射向四周
(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
求救的人
舉著雙手,擡頭向上呼救、恐懼、無奈
象征戰爭中所有受苦受難的、受到殘害的西班牙人民
奔跑的人
奔跑、痛苦、渴望、希望
斷臂倒地的戰士
拿著斷劍、倒地、頑強鬥爭、死不瞑目
鮮花
盛開的鮮花
寓意畫家對死難者的哀悼
燈
鋸齒狀、向劍壹般發出犀利的光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裏暴露無遺
馬
被刺傷、仰頭嘶鳴
正在遭受災難的西班牙人民
牛
齜牙咧嘴、冷漠
法西斯的冷血、殘暴邪惡
和平鴿
飛翔
和平、希望
具體分析:
① 妳能找出“哭泣的母親”嗎?
a、分析動作表情:抱著孩子,張大嘴——在幹什麽——仰天痛哭
b、由這個表情看出這位母親內心是怎樣的?(痛苦、悲傷)
c、為什麽痛苦?(因為懷裏的孩子死了)
d、她在作品中僅僅代表她自己麽?還代表哪些人?(所有戰爭中失去親人的人——這其實就是這個人物形象的“象征”意義)
象征——就是用以代表、體現、表示某種事物的壹種物體或符號。通常是用壹種具體的形象代表抽象的意義。
② 拿燈的女人、奔跑的人、呼救的人在哪裏?
躺在地上的是什麽人?為何手持斷劍?
問:這些人物表情上有什麽***同特點?都象征著什麽?
③ 高懸的燈象征什麽?
(光明、和平、希望,寓意法西斯的罪惡在燈光裏暴露無遺)
④ 牛、馬表情有什麽不同?它們分別代表了什麽?
a、馬的嘶鳴象征什麽?——痛苦的人民
(馬——仰頭哀鳴、痛苦——畫家曾公開表示馬在這裏象征著人民)
b、牛頭代表什麽?用恰當詞語描繪它的表情。
(牛——面無表情、齜牙咧嘴、冷漠——象征法西斯的殘暴與邪惡)
c、問:為什麽把象征法西斯的牛畫在畫面中?畫家想突出什麽?
(對比——更有震撼力,突出法西斯的冷血與兇殘)
3、學生質疑:
對《格爾尼卡》這幅作品,妳還有什麽不理解或有疑問的地方?
4、教師質疑:
① 畫面中的這些形象是完整的,還是破碎的?為什麽要這樣表現?
(破碎的形象——更具震撼力,更能打動觀眾)
② 作者采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手法,使得畫面具有如此震撼力?
(誇張、變形、象征、對比、立體主義)
出示放大的人頭、馬頭、牛頭,分析比較。
與真人、真馬、真牛比較,有何不同?——誇張、變形
人頭、馬頭、牛頭僅僅代表3個形象麽?——象征意義
課件演示畢加索作品中的人頭是怎麽畫出來的?——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產生於法國,是將物體多個角度的不同視象,重新組建在畫中同壹形象之上,使觀眾可以同時欣賞到形象的各個角度,這是壹種新的造型方式。畢加索是其重要的創始人;1907年《亞威農少女》就是立體派的開端。例如在畢加索的《亞維農的少女》壹畫上,正面的臉上卻畫著側面的鼻子,而側面的臉上倒畫著正面的眼睛。
5、再次談感受。
通過剛才的合作探究,對於《格爾尼卡》大家又有了進壹步的認識。如果現在讓我們再來欣賞這幅畫,妳會有什麽不同的感受?
(感受到——悲慘、痛苦、死亡、恐懼……)
6、故事激趣——機動
① 導語:畢加索是壹位世界聞名的藝術大師,他的作品不光我們大家喜歡,就連那些德國法西斯們也是愛不釋手。
② 講述小故事:二戰期間,德國的將領和士兵經常出入於巴黎的畢加索藝術館,爭相觀看畢加索的藝術。可是這些不不速之客受到的卻是冷淡的接待。有壹次,在藝術館的出口處,畢加索發給每個德國軍人壹幅他的油畫《格爾尼卡》的復制品。壹位德國軍官指著這幅畫問畢家索:“這是您的傑作嗎?”畢加索面色嚴峻地說:“不!不!這是妳們的傑作!”
③ 師:為什麽畢加索說“這是妳們的傑作”?——其實壹切盡在不言中,正是法西斯的暴行,才造成了《格爾尼卡》中的人間悲劇。
7、小結:
控拆戰爭的暴行給人們帶來災難,《格爾尼卡》這幅作品無疑是成功的,作者畢加索采用破碎、誇張、變形、象征性的形象、黑白灰的色彩、不安的構圖、對比度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法西斯暴行的憤慨與抗議,給人們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五、自主表現(7分鐘)
1、思考:對比畢加索《格爾尼卡》的創作方法,妳覺得上課之前,妳創作的徒手畫還有哪些需要改進的?——機動
2、練習要求:
①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請妳以“戰爭之罪”為主題,嘗試用立體主義、變形、誇張、象征和寓意等手法來創作壹幅關於控訴戰爭罪惡、支持和平的畫。(可在前壹幅畫的基礎上加以修改,再創作)
② 不要只表現殘酷的壹面,也可以把自己的“希望”、“想法”表現在畫面上。
六、展示評價(2分鐘)
1、說壹說創作心得(2-3個創意比較好的作品)。
2、評壹評:哪壹幅畫的最有意思?評出“最佳創意獎”。
評價建議:
① 作品是否是否圍繞主題,中心突出?
② 作品是否有創意,表現了自己的感受。
③ 畫面有何優點?妳有什麽建議?
六、歸納總結(1分鐘)
同學們,真正的藝術,從來都是為了表達自己強烈的情感。戰爭是可怕的,我們需要和平,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好好學習,將來才能為自己的幸福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課外延伸
最後讓我們再壹次好好欣賞這幅《格爾尼卡》,來更深入地體會作品帶給我們的強烈震憾。——機動
附:問題解惑:
問題1:《格爾尼卡》壹畫現存於何處?(現保存在馬德裏,索菲婭王後博物館)
問題2:格爾尼卡小鎮現在怎麽樣了?(現有人口1.5萬。20世紀90年代末,格爾尼卡被國際旅遊界納入地球上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文景觀最有特色的十大“人間天堂”之列。)
問題3:現在德國人對他們在格爾尼卡所犯下的罪行是什麽樣的態度?(德國沒有忘記那場悲劇。1997年時值格爾尼卡被炸60周年之際,德國駐西班牙大使專程前往格爾尼卡,代表總統就德國空軍當年轟炸格爾尼卡表示“認罪”,並請求“寬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