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在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的第壹波浪潮中,其實也曾經獨領過風騷的。在BAT還在創始人腦中轉圈或是寂寂無名時,上海就先有了當時全中國最高調、最燒錢的億唐,然後產生了電商先驅易趣,然後還產生了電玩巨頭九城、盛大,後面還產生了主打網上人才招聘的前程無憂、主打網上旅遊預訂的攜程和主打網絡文學的榕樹下等等。
不過上海的好戲沒過幾年,就被BAT的風頭給迅速蓋過了。如果單從市值來看,攜程、如家、盛大和分眾這幾家企業市值的總和,還不及BAT其中壹家的零頭而已。那麽,就有很多人要問了,為什麽幾年前風頭甚勁的上海互聯網企業在新壹輪移動互聯網來臨時卻風光不再,而且錯失了在上海產生BAT或把BAT留在上海的機會?
新壹輪移動互聯網來臨時,上海叫得最響的是要打造世界金融中心、世界500強企業總部,重視的是國企、大企,不太重視民營企業、新興企業。殊不知其如癡如醉追求的世界500強,實質上只是各領風騷三五年的壹個創新邊界遞減群體而已。新興互聯網這類民營企業在上海運營成本高,融資困難,導致這些企業很難在上海產生和發展壯大。據說馬雲的阿裏巴巴最早就是想在上海發展,但由於上海商務成本太高不得不退居杭州。
因為新壹輪移動互聯網大戰講究的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講慢魚”,看準了可以引領潮流的大方向,新興互聯網企業就是要不斷融資,不斷發動兼並大戰,才有可能最終成為“獨角獸”。上海“膽小,算計和崇洋媚外”務實求穩的地方營商文化註定如果是BAT的初始階段在上海發展就有可能得不到強有力的支持。
上海的官方“拎得清”,上海的各類互聯網人才更“拎得清”,在別的地方,象馬雲這樣巧舌如簧的給員工“講故事”、“畫大餅”可以收到效果,但如果在上海,估計他讓員工先少拿壹點,待三五年後再拿業界最高的薪酬,員工會罵他“拎不清”,然後遞上壹紙辭職書走人。我們甚至可以想象,當初馬雲之所以從上海回到杭州,真正的原因可能並不是這裏的商務成本太高,而是因為這裏找不到能與公司***同成長、同甘***苦的“傻員工”。
因此,只要上海務實求穩、精於算計的市民文化不變,我們大可不必訝異於上海為什麽產生不了BAT這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