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冠豸山”怎麽讀?

“冠豸山”怎麽讀?

Guàn zhài Shān

冠豸山

連城冠豸山,以其主峰形似古代獬豸冠而得名,有武夷山之氣勢,太姥山之豁達,兔耳嶺之地行。寓含剛正廉明之意,舊稱“東田山”、“蓮峰山”。

位於福建連城縣城東郊1公裏。山體於縣戚之東1.5公裏處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托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裏。以其天生麗質於1986年榮膺“福建十佳風景區”,1994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平地兀立,不連崗自高,不托勢自遠”。景區方圓123平方公裏,集山、水、巖、洞、泉、寺、園諸神秀於壹身,雄奇、清麗、幽深,與武夷同屬丹霞地貌,被譽為:“北夷南豸,丹霞雙絕”。

神山名錄

冠豸山為被譽為“客家神山”,“生命神山”

連城山水價值連城! 地處福建西部的連城縣的冠豸山不連崗以自高,不托勢而自遠,外直中虛,方圓四十裏,它於1986年被評為福建省十佳風景區,1994年被確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並於2000年被評為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2009年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冠豸山風景區屬丹霞地貌,蒼玉峽逶迤而入,壹石若懸,流泉從石間穿過,潺潺不斷,逾半山處,巨石之上立壹松風亭。半雲亭築在山間突出部,仰崖上古樹,郁郁蒼蒼,如在半天。至滴珠巖,高壁峭立,獨留壹面,明代名儒黃公甫題刻“冠旨”兩字,字徑數尺,蒼勁雄健。旁有乾隆翰林朱陽鐫刻的“上遊第壹觀”五字,是為閩江、九龍江、汀江發源地之壹的佐證。過滴珠巖為芳蘭谷,谷中蘭花香馨遠襲。南面是石園,為清朝林赤章讀書處,巖洞深邃,可容數十人,巖頂石花叢植,雨天水從五老峰崢淙瀉落,又名“天上來”。過修竹徑,越桃源澗,吞紅咽綠,上十余折,即為金字泉。金字泉邊有壹水塘,名“清如許”,壹線天倒映其中,成天地兩線,更添情趣。上有項南同誌題寫的“萬峰朝鬥”四個大字,過了壹線天,便是“白雲深處”,旁有仙人所鑿的玉女池,平日仙水盈池,民間傳說冠豸山五姐妹常在此沐浴,得壹冰肌玉骨之身。在白雲深處登五老峰,可眺望城區。靈芝峰下為靈芝庵,折北行至小半山,相傳唐歐陽仙曾在此煉丹。

“照天燭”從旁壑中拔地而起,絕無依傍,如紅燭高照,傲然燃空。照天燭旁邊為蓮花洞、五姐妹石。蓮花洞內有石椅石桌。壽星巒上,石欄曲折,長壽亭傲然立於飛雲樹影之中。旁有我國著名書法家羅丹篆寫的“人長壽”三字。冠豸山東南有石門湖,潭深壑淺,湖清山秀,酷似壹塊翡翠鑲嵌在冠豸山的奇峰險壑之中。登艇遊覽,山環水繞,沿途可欣賞“渴馬飲泉”、“大象戲水”、“猴猻撞鐘”、“三姐妹石”、“瘋僧戴帽”等勝景。冠豸山歷代留下許多摩崖石刻和樓臺亭閣及書院等人文景觀。今尚存半雲亭、松風亭、東山書院、修竹書院、靈芝庵等以及摩崖石刻40余處。最為珍貴的有林則徐登臨冠豸山,存於東山草堂的手書的橫匾“江左風流”,清乾隆名士《四庫全書》總纂紀曉嵐,在任福建提督學院時題寫的“追步東山”的墨寶。

"豸"字讀音

冠豸山的“豸”字在當地壹直讀作zhài,是古代傳說中壹種篤忠執著、公正誠信、明辨是非的神獸。在康熙大字典等老出版物中均有“豸”與“廌”通假,讀(zhài和宅買切),註釋為傳說中的神獸。但在2011年第11版前所有大陸解放後出版的字詞典中,“豸”只註音為“zhì”,註釋為“沒有腳的蟲子”,壹度被遊客和壹些部門的人誤讀,廣播電視系統播音時也讀作“zhì”,現在的電腦也很難打出“廌”字。隨著該縣旅遊業的發展,山名讀音成為對外交往的壹大障礙,為“豸”字定音的呼聲日益急迫。2003年6月,連城縣人民政府向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報送《關於請求加註地名“冠豸山”中“豸”字讀音(zhài)的請示》;2004年,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向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委報送請示,請求對“冠”和“豸”予以定音;2004年7月,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聯合組成專家組,赴連城開展了實地考察、查閱文獻史料和召開座談會征求意見等活動。通過考證、研究,專家們壹致認為應把冠豸山“豸”字的讀音定為“zhài”。2006年1月民政部、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聯合批復福建省民政廳、教育廳和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同意將福建省冠豸山的山名讀音定為“Guànzhài Shān”。

由商務印書館2011年6月最新出版的第11版新華字典第630頁裏,首次正式收錄冠豸山正式讀音“Guànzhài Shān”,並註明:山名,在福建省連城,成為該讀音語詞的唯壹註釋。

“冠豸山”讀音是唯壹的國家三個部委會專門發文正音的地方名,是國家對地方地名進行確認的首創,這也突出了“豸”(zhài)的讀音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使連城的地理文化得到了正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