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丘六年留青冢
位於通許縣後七步村的曹植墓,是明成化六年被發現的,此後因黃河泛濫,曹植墓園幾經廢修。現在的曹植墓園,是1998年河南省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的。2000年10月,曹植墓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旅遊熱線”重要景點。
在曹植生命的最後十二年裏,曾兩封雍丘,在此度過了6年時光。雍丘,變成他生命中壹個“地標”。
雍丘,是今河南杞縣。杞縣古稱“雍丘城”,為杞國的都城。杞在這兒立國1000余年,境內有眾多的夏、商、周文化沈積。
杞國很古老,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夏初。商湯滅夏,封夏的後代於杞。西周末,杞為宋滅,杞武公從雍丘遷都至齊、魯之間的淳於(今山東省安丘縣東北)壹帶,重建杞國,於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滅亡。
與杞國有關的,最有名的典故就是“杞人憂天”。杞人發出“天問”,卻被嘲笑千年,有點不公平。
現在的杞縣,並無和曹植相關的東西,倒是鄰近的通許縣,既有曹植墓,又有前七步、中七步、後七步等村名。這是為什麽呢?
翻開《河南省地圖冊》,三個七步村均在通許縣境,但緊挨杞縣。“通許歷史上縣的建制很晚,杞縣的建制則很早,七步村在歸通許之前曾歸過杞縣。當年雍丘王曹植的封地,主要在杞縣,也包含周邊壹些地區。”通許縣七步詩社社長、潛心研究曹植多年的傅文治先生說。
難怪杞縣也把曹植視作自己的驕傲。
曹植223年被封為雍丘王,在這兒壹直待到227年,改封到浚儀(今開封),228年,曹丕死後,魏明帝曹睿又把他打發回雍丘,在雍丘前後待了六年。之後遷到東阿(今山東東阿)和陳地(河南淮陽)。
經歷了頻繁的遷徙,曹植就如壹葉浮萍,隨風飄蕩。他在《轉封東王謝表》中講到“左右貧窮,食裁糊口,形有裸露”。
曹丕父子之所以這麽對他,說來話長。
曹操妻妾眾多,總***有25個兒子。他最喜歡“以船載象稱重”的曹沖,但曹沖13歲就死了。兒子們勸曹操節哀,曹操卻說:“他死了,是妳們的運氣。”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植、彰、熊),曹丕、曹植很早就開始競爭儲君。
曹植,字子建,“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誌向與才情都不同凡響,特受曹操寵愛。211年,年僅20歲的曹植被封為平原侯。三年後,改封臨淄侯。
兄弟之爭,早年曹植稍占上風,幾次差點被曹操立為太子。
但曹植“任性而行,飲酒不節”,曹丕卻“禦之以術,矯情自飾”,善於使用各種手段侍奉曹操,粉飾自己。曹操也擔心重蹈袁紹廢長立幼招禍的覆轍,決定立曹丕為世子,同時作為補償,增加曹植封邑,從五千戶變成萬戶。
之後曹植犯了兩個錯,他擅自乘車在馳道上行走,還打開司馬門出宮,這是嚴重的僭越。曹操大怒,“植寵日衰”。
多疑反復的曹操,曾給過曹植表現機會。赤壁之戰後,駐守襄陽的曹仁被關羽圍困,曹操任命曹植為中郎將,帶兵前去救援,可是曹植飲酒大醉,不能執行任務,曹植徹底失寵。
曹操是壹個無情的政治家,為曹丕考慮,開始剪除曹植的羽翼——殺他的謀士楊修,殺他的嶽丈崔琰,殺他的妻子崔氏。
但更大的危機來自哥哥曹丕代漢稱帝後,曹植作為曾經的對手和潛在的危險,曹丕父子對其深懷忌憚。
曹植的生命由飛揚走向消沈——被誣告、被貶爵、被改換多個封地,自茲開始了他長達12年“苦難的歷程”。
七步村中曹植墓
自通許縣城向東行約12公裏,自東南至西北,三個自然村相依相連,掩映在綠樹叢中,曹植墓就位於後七步村。
村中後七步小學旁邊,壹個約1000平方米的大院子裏,滿是新植的小楊樹,壹地白蒿,散發出濃郁的香氣。曹植墓圓圓的墳冢上長滿茸茸的綠草,孩子們在墳前嬉戲。墓旁立有壹通“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曹植墓”碑,為2000年公布。
站在墓前,難免想起他人生的種種。
他少年時即通聲律,善歌舞,精跳丸擊劍,“世間術藝,無不畢善”,十余歲即“善屬文”,成年之後才情非凡。文學批評家鐘嶸指出:“曹公父子,篤好斯文;平原兄弟,郁為文棟;劉禎、王粲為其羽翼”,充分肯定了曹植在建安文學中的骨幹地位。
鐘嶸《詩品》提到:“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古代禮服上花紋)。”又說:“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這種評價,“相當高”。
南朝詩人謝靈運曾說過壹句流行語:“天下人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曹植被稱為“八鬥之才”,由此而來。
明代文學家胡應麟認為:“古今人才早慧者,多寡大成;大成者,未必早慧。兼斯二者,獨魏陳思。”
曹植現存詩歌90余篇,賦45篇,還有章、表、書、論、頌、碑、贊、銘等各種文體的著述。
站在詩人墓前,想到他41歲便如流星劃過天空,不免黯然。
傅文治先生說:“曹植墓被發現是在明成化六年(1470年),那年夏天,黃河決口,波濤湍急,曹植墓所在的土崗被大水包圍。冬天,大水退去,崗上出現壹個巨大的洞,洞中有石門,從外面閂著。洞壁均塗成朱紅色或乳白色,正中豎壹石碑,上刻魏曹植之墓。墓側有壹隧道,通向數裏之外的長智(現長智鎮)。人們這才知道,曹植後來葬在這裏,有人捐資為曹植修了祠堂。”
曹植墓被發現9年後,即1479年,邑人婁良(明正統七年進士,官至副都禦使)告老還鄉,與當地人商議,重修了曹植祠。因原先祠堂廟宇面積太小,就平整土崗,填實土溝,建成祠堂壹座,祭祀曹植。又修了大殿,以祈求皇帝萬壽無疆,賜福於民。還修了講堂、禪室、廂房、廚房,次第相連,氣勢宏偉。
到了明萬歷八年(1580年),侍禦蘇民望看到曹植陵墓“僅存坯土,人畜踏踐,過者憫傷”,就做了個修復的批示。
時任通許縣令的王喬吳,在這壹年的農歷三月十五至四月十六,用時壹個月,重修了墓和陳思王陵祠,“建堂四楹,復宇重門,廣隘有度。龕主劂中,以妥以侑……繚外以周垣,扃以層關,栽植柏、槐、榆、柳,以為蔭翼。”但規模比百年前婁良所修,小了很多。
現在陵園內,還保留著壹通王喬吳撰寫刻立的“通許縣創建陳思王陵祠記”石碑。
此後近五百年間,黃河幾經泛濫,祠堂、廟宇幾經廢修,泥沙淤塞,土崗幾乎成了平地。最後壹次黃河發水,給墓北留下壹個600多平方米的坑塘,形成東西北三面環水之勢,墓冢只剩下壹個小土堆,東西寬20多米,南北長20多米,高3.4米。
上世紀40年代,舊祠堂被拆除,於墓冢南部修建了壹座小學,即如今的後七步小學。
通許縣文化局的陳維先生說:“現在的墓園是1998年省文物局撥出專款修的,圍墻從坑塘南沿將墓冢和坑塘隔開。2000年10月,曹植墓升為‘省保’,同時被國家旅遊局列為‘三國旅遊熱線’重要景點。”
現在的曹植墓園,已非昔人吟詠的“欲訪遺蹤披蔓草”、“蒿滿空祠雁響哀”那樣荒涼,但與墓主人赫赫聲名,還有點兒落差。
“狡兔三窟”成迷局
站在通許曹植墓前,讓人犯糊塗,曹植死在淮陽,那兒有壹處“思陵冢”。山東省東阿縣魚山也有壹處曹植墓,加上這壹處,曹植夠得上“狡兔三窟”,這是怎麽回事?
先說河南淮陽城南三裏的“思陵冢”。232年二月,曹植“以陳四縣被封陳王,食邑3500戶”。當年11月,卒於此,留“思陵冢”。
曹植229年至232年間,被封東阿王,常登魚山,《三國誌·曹植傳》稱:“喟然有終焉之心,遂營為墓。”葬在魚山是他的遺囑。
曹植兩度被封在雍丘,在雍丘生活長達6年,此地又是著名的《七步詩》誕生地,通許七步村也留下曹植墓。
三處說法,各有依據。但因為有《三國誌·曹植傳》為依據,東阿好像更名正言順。
傅文治不認可這種說法:“正史有時也不足為憑。以曹操為例,據《三國誌·魏武帝紀》及曹操的《遺令》,均明白地說是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但那兒未找到曹操墓,當地也無傳說。在曹操故鄉(今安徽亳州)卻盛傳亳州城四門出殯,曹操被埋72疑冢的故事。”
證別說之“偽”不如證自己之“實”。傅文治先生講述了他多年的“探索發現”。
我們前文已交代了明成化六年(1470年)曹植墓發現的全過程,因黃河決口墓穴才露出,顯示出墓主煞費苦心的“自我保護”心理。若是假墓,有無必要?
再從當時墓葬形制入手進壹步考察,東漢以來,上層社會崇喪言孝,厚葬之風甚盛。曹操倡導薄葬,並身體力行,特地頒布了壹道《終令》,提出選瘠薄土地,墓穴要深,不封土,不豎碑,不陪葬金銀。後七步村曹植墓的墓葬形制,與此基本相符。墓外無碑,墓中有壹“石”,石上只有墓主名字。墓建在崗巒之中,隱於地下(崗內),不封土,符合“不封不豎”、墓穴深等規制要求。
真正引起傅文治興趣的,還是明代婁良的壹段離奇記錄。
婁良在《重修觀音寺碑記》記載:“……門之南,深遠不敢入,其隧達於長智……”就是說,在大水沖出的洞穴中,密封得嚴嚴實實的曹植墓門的南側(或叫對面,因為墓坐北朝南),有壹條很深很長的隧道,這條隧道壹直通到四公裏之外的長智。
這條隧道,1470年被發現,九年之後婁良撰寫碑記時,“今冢隧猶存”。墓冢與隧道,是婁良詢之所說和親眼所見。
再說婁良,通許人,幼家貧而孤,明正統七年(1442年)考中進士,官至副都禦使,巡撫甘肅等地,後因年邁從甘肅涼州告老還鄉。他為官清廉,甘涼遠近軍民遮道泣送,追送數百裏。返鄉後,居住在鄉下草屋,死後就葬在通許縣城東三裏崗。傅文治認為:“婁良節操高尚,所撰碑記是真實可信的。”
明以後,還有資料印證隧道的存在。清詩人劉懿春在詩中寫道:“冥冥荒隧暮雲邊,歲月推移幾度年。”上世紀80年代,通許縣政府地名辦公室在編修《地名資料匯編、地名錄》時得知:“解放前長智學校東北角崗丘有壹洞穴,極為深邃,據傳是曹植生前避難藏身的地方……”
傅文治對此進行調查後認為,堆積崗丘的土方來自挖掘四公裏長的隧道,這條隧道的入口在曹植墓內,出口便是“長智學校東北角那個洞穴”。隧道的作用,應是用於修築曹植墓以及供曹植的後人祭奠曹植時行走的暗道。這樣才能保證曹植墓的隱蔽性。
曹植墓隧道有四公裏長,不是小工程。如能保留,比安徽亳州曹操構築的地下運兵道更長。如果曹植墓僅是壹座衣冠冢,如此大費周章,解釋不通。
由於明代隧道早毀,能證實此事的只有包括碑記在內的書證資料,長隧之謎,已成懸案。圍繞後七步村曹植墓存在的諸多謎團,只能有待將來的發現。
傅文治的考證在通許縣引起***識,他刊發於《中原文史》上的考證文章,也引發壹定的反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