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敢打明朝根本的原因是日本內部存在的各種矛盾與沖突。
首先說明,萬歷朝鮮戰爭爆發前,日本實際統治者豐臣秀吉的胃口,可不止是“侵略明朝”。以他的原話說,“盡量把大明納入版圖之內”只是其中壹步,等著朝鮮明朝全被日本吞了後,他還要坐鎮寧波府,然後“尊聖意,占領天苧印度”,也就是要把印度也吞了。
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日文名:豊臣秀吉;英文名:Toyotomi Hideyoshi;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壹日本的戰國三傑之壹。
豐臣秀吉是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鬥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天正十三年(1585年)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獲賜氏姓豐臣氏,後將關白職務讓與養子豐臣秀次而自稱“太閣”。
建立了新的封建體制:確定士農工商的身份。獎勵新興工商業,扶植城市的發展。天正十六年(1588年)頒布刀狩令,收繳民間武器,實行兵農分離,使武士集中居住於城市。宗教方面,保護佛教寺院,壓制天主教的傳布,迫害西班牙傳教士,開日後禁教鎖國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