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布爾天生就是美的,她不僅跨越在迥然不同的東西方文化的兩岸,而且見證了古老帝國的興衰。這座城市的建築中,到處能尋覓到歷史的影子。其中,托普卡珀老王宮最令人難忘。
1.宮殿建得有點“信馬由韁”
托普卡珀宮是15到19世紀奧斯曼帝國的中心,先後有25位蘇丹在這裏君臨天下,並過著奢靡的生活。王宮的整座宮殿用雪白的大理石鋪成地面,真可謂奢華宏偉。
脫胎於遊牧民族的奧斯曼帝國,連宮殿都建得有點“信馬由韁”,不像古羅馬人那樣講究整齊規劃。順著臨海地勢,每代君王都可隨心所欲在宮殿側面或後面添加建築物,以留下自己的痕跡,令這組在山丘上俯瞰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金角灣的建築物有些奇形怪狀。
據史書記載,最初的蘇丹剛搬進宮殿時,往往住不慣,他就派人在宮內空地上搭起帳篷,夜晚與明月清風為伍。後來,在宮中長大的蘇丹,終日享受著深宮內宅裏嬪妃的且歌且舞和床榻之間的柔情,而遊牧民族的野性早已不知所蹤。
2.禦膳房陳列著中國瓷器
穿過托普卡珀宮的主大門,進入壹個美麗的庭院,這裏曾連接著奧斯曼帝國的美食中心和後宮。庭院右面的禦膳房,在其鼎盛時期,有上千名廚工在這裏忙碌,為王公貴族和嬪妃提供美味佳肴。土耳其號稱世界第三大美食之國,這與托普卡珀宮禦膳房,對美食的精益求精有很大關系。
當年的美食中心現在成了瓷器收藏館,陳列著歷代蘇丹的珍藏,其中還有中國明清兩朝的瓷器。想著當初宮裏的美食就是放在這些器皿中,端到蘇丹和蘇丹的女人面前,異國的陌生歷史在眼前的瓷器中變得生動起來。
3.嬪妃曾多達1200人
位於庭院左邊的蘇丹後宮,宮內墻壁上貼著藍色調的瓷磚,上面是奧斯曼時期特有的圖案,纏繞著、綿延著,就像宮裏美人的妖嬈。後宮有300多個房間,據說可以住下幾千人。其中壹間大概是後妃們聚會閑聊用的,挨著敞亮的窗口,擺著壹張又壹張的“美人榻”,色彩柔媚的輕紗從屋頂上傾瀉下來,讓人不禁陷入到神秘的遐想中:夜夜的輕歌曼舞,數不清的深宮怨婦,說不盡的愛恨情仇……據說,後宮嬪妃最多時,人數高達1200人。
蘇丹後宮的最大特色就是“國際化”。奧斯曼帝國當初的勢力範圍擴大到歐、亞、非三大洲,後宮美人的來源有多豐富可想而知。
然而,再美的宮殿都會像後宮的美人壹樣因年老而色衰,托普卡珀宮最終被拋棄了——而後又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沿岸建成新宮。這座新宮到處洋溢著歐洲氣息,金碧輝煌的慶典大廳,重達4.5噸的水晶吊燈悠悠垂下……當奢侈成了習慣,浪費成了家常,奧斯曼帝國也脆弱得像嬪妃嬌嫩的身子。新宮建後不到70年,奧斯曼帝國轟然而潰,最後壹任蘇丹流亡,後宮佳麗也作島獸散,只留下美艷、清淒的新舊王宮,傾聽風雨刮過博斯普魯斯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