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送別》古詩王維

《送別》古詩王維

《送別》這首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壹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壹般送別詩的所在,下面來欣賞欣賞。

《送別》

年代: 唐 作者: 王維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註解:

又題:《山中送別》

1、柴扉:柴門。

2、王孫:貴族的子孫,這裏指送別的友人。

韻譯:

在山中送走了妳以後,

夕陽西墜我關閉柴扉。

春草明年再綠的時候,

遊子呵妳能不能回歸?

評析:

此首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依依不舍,卻更進壹層寫冀望別後重聚。這是超出壹般送別詩的所在。開頭隱去送別情景,以“送罷”落筆,繼而寫別後回家寂寞之情更濃更稠,為望其再來的題意作了鋪墊,於是想到春草再綠自有定期,離人回歸卻難壹定。惜別之情,自在話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別運,高人壹籌。

此首《山中送別》詩,不寫離亭餞別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壹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

詩的首句“山中相送罷”,在壹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把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壹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壹筆帶過。這裏,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壹段時間。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壹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壹段更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麽呢?作者在把生活剪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這壹切,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對離別有體驗的人都知道,行人將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壹種寂寞之感、悵惘之情往往在別後當天的日暮時會變得更濃重、更稠密。在這離愁別恨最難排遣的時刻,要寫的東西也定必是千頭萬緒的;可是,詩中只寫了壹個“掩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看似與白晝送別並無關連。而作者卻把這本來互不關連的兩件事連在了壹起,使這本來天天重復的行動顯示出與往日不同的意味,從而寓別情於行間,見離愁於字裏。讀者自會從其中看到詩中人的寂寞神態、悵惘心情;同時也會想:繼日暮而來的是黑夜,在柴門關閉後又將何以打發這漫漫長夜呢?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於無窮的。

詩中的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從《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化來。但賦是因遊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在與行人分手的當天就惟恐其久去不歸。唐汝詢在《唐詩解》中概括這首詩的內容為:“扉掩於暮,居人之離思方深;草綠有時,行人之歸期難必。”而“歸期難必”,正是“離思方深”的壹個原因。“歸不歸”,作為壹句問話,照說應當在相別之際向行人提出,這裏卻讓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時才浮上居人的心頭,成了壹個並沒有問出口的懸念。這樣,所寫的就不是壹句送別時照例要講的話,而是“相送罷”後內心深情的流露,說明詩中的人壹直到日暮還為離思所籠罩,雖然剛剛分手,已盼其早日歸來,又怕其久不歸來了。前面說,從相送到送罷,從“相送罷”到“掩柴扉”,中間跳越了兩段時間;這裏,在送別當天的日暮時就想到來年的春草綠,而問那時歸不歸,這又是從當前跳到未來,跳越的時間就更長了。

王維善於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遠。這首《山中送別》詩就是這樣。

作者介紹

王維(約692~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縣(今屬山西),父輩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的詩明凈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壹家。其名字取自維摩詰居士,心向佛門。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王維又是傑出的畫家,通曉音樂,善以樂理、畫理、禪理融入詩歌創作之中。蘇軾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著名代表。

王維,字摩詰,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詰,維摩詰經乃是佛教中壹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凈名、無垢稱詰,意思是以潔凈,沒有染汙而稱的人,但是,因為如此拆分,意思變成了渾身上下臟的很均勻。盡管如此,但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禪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號。王維出生在壹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裏,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禪師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樂住山林,誌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註》卷二五,有壹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禪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禪師的關系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誌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確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著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鐺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頌為事。”此時的王維儼然是壹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於藍田輞川別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於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謫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並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壹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壹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於是隨俗浮沈,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確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靜,都能準確、精煉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著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壹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壹,這壹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壹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著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寧靜的心境或隱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健、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也稱為“王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