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五日,又稱盂蘭盆節、中元節、七月半,是本土文化的產物,俗稱鬼節;習俗主要是祭祖,在每年中元節這天晚上,各家都會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漢人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
放河燈的介紹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壹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壹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裏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壹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壹盞河燈,就得托生”。
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壹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