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黃叔度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麽?

魏晉時期的風流名士黃叔度在歷史上究竟做過什麽?

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時月,虛指壹段時間;鄙吝之心則是庸俗小氣之意。這壹篇內容很短小,意思也很明了,周子居說:我壹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的話,整個人都變得賤兮兮的。

周子居和黃叔度何人也?我們先簡單介紹壹下。

周子居

周乘,字子居,其人在《後漢書》壹類的正史中幾乎沒有提及,反倒在《世說新語》壹類的文學筆記中常見記載,從各種資料中得到的信息,大體上可以確定周子居這個人官很大,拜侍禦史、公車司馬令,也曾擔任過泰山太守,政績非常好,很受人民群眾愛戴,並且此人從小就很聰穎,為官方面,不畏強權,交友方面,非黃叔度、陳仲舉壹類的人,都入不了他的發言,可見還是很傲嬌而且頗有風骨的壹個人。

據說有壹次,太守李倀選了周子居、黃叔度等留人去參加考試,結果還沒出行,李倀就死了,於是他們就留下來參加李太守的葬禮,李倀的妻子卻說妳們的前程重要,別因為葬禮而耽誤了妳們考試。周子居嘆曰:“不有行者莫宣公,不有止者莫緒居。”就是說,考試還是參加葬禮,這是壹個問題。要各具其人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經過商議之後,六人決定,讓周子居與另壹人去考試,黃叔度等四人則留下了參加喪禮。

東漢民俗著作《風俗通義》諷刺周子居這種行為,說他“去喪即寵”,為了功名而不為師友守喪,是不孝、不知禮教的表現。而宋代筆記小說《五總誌》又贊其“時人以為知禮”,這是完全相悖的兩種說法,可見人生之不易,無論妳處於何種考量,做出何種選擇,在旁人眼中,總是有不壹樣的看法。

值得壹提的是,《五總誌》入《四庫全書》,是後世帝王親自批示後編選的著作,說明後世文人是認可周子居的做法的。且周子居的事跡入《世說新語》“德行”、“賞譽”兩篇,其人在當時又頗具美名,從壹定程度上似乎也能印證時人對周子居的看法,而《風俗通義》中“去喪即寵”的諷刺,大概率只是作者應劭的個人看法了。

黃叔度

黃憲,字叔度,和周子居是老鄉。

他出身貧賤,父親是壹名牛醫,但此人的德行卻是棒棒噠,好到啥程度呢,據《後漢書》載,黃憲同郡有個叫戴良的人,家境富裕,十分孝順,而且樂善好施,經常幫助窮人,然而此人有壹個不大不小的缺點——才高倨傲,這也沒辦法,人家身世背景好,自己又爭氣,稍微膨脹壹下也不算什麽大事。

但就戴良這樣壹個人,每次去見黃憲,都要精心整理儀容,生怕對黃憲有壹絲壹毫不尊敬,每次見完之後回到家都悵然若失的樣子,他母親就會問:“汝復從牛醫兒來邪?”戴良回答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所謂良之師也”。

戴良這句回答,原是顏回為表達對老師孔子的崇拜時所說,評價之高可見壹斑,而她母親這句問更不得了,以至於“牛醫兒”成了形容貧賤但有聲望的人的專有名詞。

那麽,戴良為什麽會用顏回來比喻黃憲呢?故事還要從黃憲十來歲說起:

十多歲的小黃,曾偶遇潁川名士荀淑,壹老壹少就這樣清談了起來,談完之後荀淑當場就拜服了,對黃憲壹口壹個顏子地叫著。這個顏子,就是讓孔子見壹次跨壹次的顏回。

在那個時代,潁川荀氏可是數壹數二的高門大戶,門生遍布天下,族人也是壹個賽壹個有本事,荀淑妳也許不太熟,他有八個兒子,世稱“荀氏八龍”,他還有個孫子,名叫荀彧,有個曾孫,名叫荀攸,熟悉《三國演義》的朋友,對這倆人應該不陌生吧,那可是真正的人中龍鳳啊。

黃憲被稱為“顏子”,這可不是小圈子裏的商業互吹,而是天下公認,因為他的學識和德行,時人***譽其為“師範”。可以說黃憲的人生十分傳奇了,也難怪周子居這樣的名士會說,壹段時間見不到他,自己就變得思想骯臟了,因為黃憲這樣的天下***師,確實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足以讓人驅除邪惡卑鄙之心。

以人為鏡

在魏晉時期,名士風氣盛行,人們都或多或少會有從行為舉止方面,標榜自己“名士風流”的小九九,更有甚者在我看了,有些沽名釣譽的成分在其中(也許是我小人之心了)。然而正是因為如此,才更能顯出周子居這短短壹句話的難得——人人都爭著自我標榜,他卻自我“貶低”,說自己有“鄙吝之心”,要消除這種鄙吝之心,唯壹辦法就是見見黃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