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樂毅攻破齊國70多座城池,為何排不進戰國四大名將?

樂毅攻破齊國70多座城池,為何排不進戰國四大名將?

樂毅是燕國八百多年歷史上唯壹出現的名將了,他壹生最大的功績就是領導了五國伐齊,並獨自率領燕軍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只有即墨和莒兩座城池沒有攻下,強大的齊國幾近亡國,樂毅因為巨大的功績而威名遠揚,成為戰國晚期著名的將領之壹。

樂毅後來成為三國名相諸葛亮的偶像,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並把樂毅放在與管仲相同的地位,可見諸葛亮對樂毅的推崇,到了唐朝時期,樂毅進入武廟,成為武廟十哲之壹,整個戰國除了樂毅之外,只有白起與吳起進入武廟十哲。

樂毅後來還成為武廟中的古今六十四名將之壹,其地位與同時期的廉頗、李牧、王翦、田單、趙奢相同,但是,樂毅身為戰國名將,卻不是戰國四大名將之壹,為何樂毅不能跟白起、王翦、廉頗、李牧***為戰國四大名將?

主要有四個原因:

壹、千字文為了押韻

戰國四大名將的說法出自《千字文》,這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周興嗣編寫的壹本書,後來成為古代孩童的識字教材,相當於現在的小學語文課本壹樣,這本書有壹個特點:全文用了壹千個不相同的漢字組成四字短句,沒有任意相同的兩個字,而且句子之間還會押韻。

其中有壹句是說戰國四大名將的,是這麽說的:

《千字文》:起翦頗牧 , 用軍最精 。宣威沙漠, 馳譽丹青 。

這話的意思是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用兵作戰最為精通。他們的聲威遠揚到北方的沙漠,美名和肖像永遠流傳在千古史冊之中。

周興嗣沒有說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是戰國四大名將,但是他把這四個人作為戰國時期名將的代表編入《千字文》,後人就把這四人當成了戰國四大名將。

周興嗣之所以選用了這四個人,主要有三個原因:壹是用兵最精,二是為了押韻,三是為了不重字,如果要把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人之中拿掉壹人換成樂毅,相信很多人都會認為拿掉廉頗最合適,其他三人功績都比較高,沒法拿,但是拿掉了廉頗,句子就不押韻了,比如“起翦毅牧”。

雖然“毅”字並沒有出現在《千字文》中,可以代替“頗”字,相信周興嗣在創作時也考慮了這個問題,綜合了三個原因之後,最終確定下來是“起翦頗牧”。

此外,還有壹個可能,梁武帝命人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中選取1000個不重復漢字讓周興嗣編纂時,根本就沒有“毅”這個字,那樂毅就不可能被編寫進千字文,也就不可能成為戰國四大名將之壹。

二、樂毅缺少經典戰績

能夠排上戰國四大名將的將領首推戰績,比如白起,壹生著名的戰役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伊闕之戰白起率領秦軍殲滅24萬韓魏聯軍,鄢郢之戰白起率領秦軍孤軍深入攻破楚國都城,長平之戰白起率領秦軍坑殺45萬趙軍,這種戰績在整個戰國是無人可比的。

而廉頗和李牧能夠入選,主要就是他倆以趙將的身份多次打敗了秦軍,秦軍在戰國中後期是神壹樣的存在,不僅有軍功爵位制的激勵制度,而且被稱為虎狼之師,更重要的是秦軍背後有著強大的秦國,能夠打敗戰國最強軍隊,本身就是壹種榮耀,是非常不容易的。

廉頗打敗過齊軍、魏軍、燕軍、秦軍,還在長平之戰前期與秦軍多次對峙,互有勝負,如果不是趙王換了廉頗用了趙括,長平之戰趙國不會損失這麽大。

而李牧更是比廉頗還要強大的將領,不僅僅殲滅匈奴十幾萬軍隊,而且李牧所有對戰秦軍的戰鬥中,秦軍都占不到便宜,秦軍要不然被阻擊不分勝負,要不然被李牧打敗,弄得王翦只能施行反間計,讓趙王殺死了李牧,王翦才能滅亡趙國,否則雙方仍然是對峙,有李牧在,趙國就續命,沒有李牧在,趙國就會滅亡。

相對來說,樂毅缺少經典的戰績來支持,樂毅壹生唯壹參與的大戰就是五國伐齊,樂毅領導燕、趙、魏、韓、秦五國聯軍打敗了齊國,然後獨自率領燕軍攻打已經戰敗的齊國,最終攻下七十多個城池,然後樂毅就沒有其他的戰績了,他的戰績過於單壹,而且靠的是以強欺負弱,所以不能被評為戰國四大名將。

三、樂毅伐齊靠的是以多欺少、以強欺弱

樂毅率領燕軍攻占齊國七十多座城池,是典型的以多欺少、以強欺弱,齊國雖然是大國,但再厲害的大國也經不起五個諸侯國聯手攻擊吧,就算是強大的秦國,還有函谷關天險,仍然被匡章率領的五國聯軍攻破,更何況齊國呢?

樂毅攻齊的首戰是燕、趙、魏、韓、秦五國聯合起來攻打齊國,當時齊國國君是齊湣王,雙方進行了壹場會戰,這就是濟水之戰,樂毅擔任五國聯軍統帥,指揮並打敗了齊國軍隊,齊湣王戰敗逃走,然後樂毅遣散了其他四國軍隊,自己率領燕軍繼續攻打齊湣王,並攻破了齊國都城臨淄,不久在混亂中,齊湣王被部將所殺。

這個時候的齊國壹再戰敗,再加上國君被殺,國內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然後樂毅就利用這個機會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不是很大難度的戰爭,就算是稍有能力的將領都能做到,比如趙奢、匡章、蒙驁、田忌、龐涓、孫臏等人都能做到。

而且樂毅的成功,有部分原因歸結於齊湣王的無能,齊湣王這個人眼高手低,仗著齊國有些實力,吞並了宋國,但其用人不當、指揮不行,跟樂毅完全沒法打,對手無能,當然也是樂毅獲取勝利的原因之壹。

四、樂毅的成功不完全是軍事因素,更多的是政治因素

樂毅的成功不完全是軍事因素,更多的是政治因素,促成五國伐齊的幕後主導確實是燕國,燕國在被齊國打得幾乎亡國後,刻意對齊國進行報復,並準備了多種方法,先是蘇秦相齊,蘇秦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他到齊國遊說,就是為了幫助燕國復仇,蘇秦鼓動齊湣王四處攻伐,同時四處樹敵,更促成了齊國攻打宋國。

齊湣王吞並宋國,其他諸侯國不願意齊國因此而強大,這正與燕國的戰略吻合,燕國不斷派人聯合其他諸侯國,比如樂毅本人也曾遊說趙國攻打齊國,並且樂毅還佩戴了趙國相印,蘇秦更是佩戴齊國、趙國、燕國三國相印,同樣在背地裏離間齊國與其他諸侯國的關系,在壹系列縱橫家的作用之下,齊國被孤立了。

同時燕國許諾其他諸侯國攻齊能夠獲取利益,相當於五國瓜分齊國的地盤,這在戰爭前就已經約定好了,燕國得到的是齊國的主體,秦國得到的是齊國吞並的原宋國都城陶邑,楚國、趙國、魏國分別奪取了與齊國交界地區的地盤,所以在五國伐齊打敗了齊湣王之後,其他諸侯國都忙著瓜分利益去了,而燕國則繼續去奪取事前協調的土地。

樂毅伐齊本身就是壹件先孤立齊國,再瓜分齊國的政治事件,整個事件中的政治意義大於軍事意義,齊國是在被完全孤立的情況下,被列國瓜分的,這與齊湣王的昏庸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這些政治背景在,樂毅光靠燕國想要打敗齊國,都是壹件未知數,所以這不能算成樂毅的軍事能力。

況且樂毅在齊國作戰五年了,仍然拿不下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齊國都落到只有兩座城池的地步,樂毅還不能拿下,只能說明樂毅的軍事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他不能位列戰國四大名將的原因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