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理循環,報應不爽”出自壹句俗語,其原句應為“以彼之道,還使彼身,天理循環,報應不爽”,這句俗語現已難查出處。
“以彼之道,還使彼身,天理循環,報應不爽”的意思是:用妳的方法,反過來對付妳,這是循環往復(永不改變)的天理,報應起來是壹點都不會有差錯的。
擴展資料
“天理循環,報應不爽”是壹種因果關系。因果壹說,我國最早見於《易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思想。其次《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善惡因果轉化思想。
我國的儒道二家都是壹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因果。西方的壹神教,亦談因果。主張有壹獨立個靈,由今生到後世,或落地獄,或升天堂。這是二世因果論者,只講今世和來世的因果。
佛教是三世因果論者,主張壹切眾生的生命,是無限延續的,宛如大河流水,滔滔不盡,激起層層浪花。眾生的生與死,不過是生命之流中浪花的泛起與消散而已。
它既不同於壹世論者的“壹死了之”,又不同於二世論者的“上帝造人”說。生命之流的水,是身口意三業的業水,有什麽業即感什麽果,如影之隨形。在感果時又繼續造業,導致未來新的果報,如此循環,無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