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英國3.7英寸MK1無後坐力炮
二戰時英國武器設計師查爾斯.伯尼熱衷於無後坐力炮的研發,在整個二戰期間研制或提出了壹整套口徑的無後坐力炮,它們涵蓋了20毫米、3.45英寸、3.7英寸、7.2英寸等口徑級別,每壹款都有各自的戰術用途且設計獨特,今天我們介紹壹下其中的88毫米炮,它的正式名稱應該是3.45英寸MK1無後坐力炮(3.45-inch RCL Mk 1),也被稱為25磅肩扛炮。
這款88毫米炮采用了伯尼之前實驗得到的結構設計,因為火炮重量相對更輕,它被安裝在壹個三腳架上,可以用人力或者車輛等輕松牽引,簡單的機械結構可以讓火炮實現方向角度的調節。同樣是因為火炮重量較輕,且口徑與25磅榴彈炮相同,它也可以被士兵肩扛發射,因此得到25磅肩扛炮的稱謂。火炮采用後膛裝填,使用間斷螺紋炮閂閉鎖,炮閂向右開啟。它也通過向後噴射尾氣來實現平衡,不過尾噴口卻並不是我們常見的單喇叭口,而是6個喇叭口,在炮管尾部的上下方鉆孔並以3具為壹組安裝上下兩組尾焰噴口。
射手可以像使用肩扛式反坦克火箭筒壹樣操作無後坐力炮,炮身中段下方有握把和扳機結構,炮管左側有機械瞄準器,射擊的時候需身後不能有障礙物等,否則尾焰可能造成傷害。
伯尼在設計火炮的時候還設計了相應的彈藥,這種彈藥就是HESH彈,因為火炮本身結構不同,彈藥結構也基本上可以看作是專用彈,無法和其他同口徑無後坐力炮通用。
伯尼認為配有尾部配重塊的設計將會造成燃氣大量泄露,從而降低彈藥獲得的推力,因此他適當提高了發射藥量。彈藥擁有彈殼,彈殼上開了很多圓孔,彈殼與內部的發射藥之間有黃銅箔隔開,當完成彈藥裝填並發射後,發射藥被引燃推動彈頭向前運動,黃銅箔此時起到了密封的作用,可以提高炮膛內的發射壓力,可隨著壓力越來越高它將會被破壞,從彈殼孔逃逸的氣體從6具尾焰噴口噴出。這種設計有助於提高火炮發射壓力,提高炮口初速度。
彈頭類似於碎甲彈,主要用來對付混凝土工事和裝甲目標,它有壹個尖尖的前端,以傾斜角度命中後仍然“釘”在混凝土目標上不至於跳彈。當彈藥命中目標停止運動後,彈頭受到撞擊的影響導致整個彈體碎裂,內部用金屬絲網袋包起來的塑性炸藥受到慣性的作用向前擠壓粘附在目標表面,尾部的引信也在慣性的作用下壹直向前運動,直到撞擊目標引爆。
采用這種作戰方式的HESH彈藥可以有效對付普通混凝土工事,哪怕目標過於堅固也能通過重復攻擊起到效果,畢竟普通混凝土工事經不起反復的爆破,除非是大西洋防線上的要塞這類目標。對付裝甲目標也同樣有壹定的效果,爆炸的超壓可以崩落裝甲背面起到殺傷的效果。
其實火炮的破壞力比較可觀,英軍已經計劃將火炮裝備到軍隊中,但是在測試中發現炮管過度磨損等問題被擱置。3.45英寸MK1無後坐力炮重約34千克,長1.741米,彈藥重7.37千克,炮口初速度183米每秒,有效射程1000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