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京韻大鼓三大流派及藝術特征?

京韻大鼓三大流派及藝術特征?

京韻大鼓分為劉派、白派和駱派。

京韻大鼓是中國北方曲藝的壹個重要曲種,自它誕生至今,已有壹百多年的歷史。在它發展的過程中,依據演員不同的藝術特點、風格,曾先後出現過劉(寶全)派、白(雲鵬)派、張(小軒)派、少白(鳳鳴)派、駱(玉笙)派等。

盡管各個流派對京韻大鼓的發展都起到了“推波助瀾”,使這壹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絢麗多姿的重要作用,但時至今日,幾乎再無演員研習張、少白兩派,而宗劉,宗白的演員也為數不多,如同京劇凈行中的“十凈九裘(盛戎)”現象,凡學、唱京韻大鼓者,宗駱派的最多。

目前,劉寶全、白雲鵬、駱玉笙的不同演唱風格已被鼓曲者和評論家目為流派。經過他們各自的改革創新,使京韻大鼓這壹曲種不斷變化、發展,而且大大地提高了這個曲種的藝術品位。綜觀三位鼓曲演唱大師,他們基本具備甚至完全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1、天賦優越。他們大多能夠“從低往上翻,翻到九重天”。劉寶全往往能在壹個曲目中跨越20個音階。金嗓鼓王駱玉笙晚年尚能由低音5唱到高音5。

2、咬字清晰。他們咬字準確、清楚。“不飄不到講四聲”。當行腔與字音聲調發生矛盾時,他們都通過加裝飾音予以校正,以字行腔,字正腔圓。他們吐字時,字頭準確,有力量,有彈性。字頭經字勁、字腹到字尾的過渡、交待圓轉而不露痕跡。

3、發聲科學。在發聲方法上,他們靈活使用不同的***鳴方法來變化音色和音量,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發聲效果上,他們高低音伸縮自如,穿透力強,在聲音與其他歌唱手段的關系上,他們聲隨字發,聲隨腔行,以情帶聲,以聲傳情。

4、善於運用氣息。他們皆能氣發丹田,上下貫通,以“氣為音之帥”。氣不粗則音不浮,氣不細則音不薄,氣不濁則音不滯,氣不散則音不竭。充足的氣息保護了他們的嗓音,支持著他們的歌唱。

5、行腔流暢優美。他們的行腔不僅字正腔圓,而且節奏徐疾,聲音高低、字音強弱、氣上輕重的設置、搭配,特別講究,富於變化,從而使唱腔十分婉轉流暢。

6、運腔技巧高超。他們善於運用技法裝飾美化唱腔,並因之形成各自獨特的風格。比如:駱玉笙吐字歸韻時,充分利用字的韻母作拖腔來描繪形象,抒發情感,對人辰、中東韻帶n或ng的韻母,她往往用鼻音哼鳴,發揮了鼻音***鳴的深沈效果。

7、表演形美神美。他們“變臉換人”,“變眼換人”,壹扭臉,壹變視線,即能塑造或區分不同的人物,通過神情特別是眼神的變化,表示人物的喜怒哀樂,在眼神的引領配合下,以不同的手勢表現不同的人物的身份、特點,摹擬事物,表示空間。

以瀟灑、漂亮的身段,塑造人物形象;以扇、板、鼓楗為道具,摹擬刀、槍、船槳等事物,幫助表演。

8、講求韻味。他們不僅“腔兒花”,音樂優美 ,而且“味兒厚”,雋永傳神 。“動人的聲韻醉人的音”,聲情並茂、余音裊裊,令觀眾悠然神往,百聽不厭。他們的演唱無不具備這壹特色。

擴展資料:

京韻大鼓的發展:

京韻大鼓是在清末由河北省滄州、河間壹帶流行的木板大鼓經藝人改革後發展而來。

木板大鼓即“怯大鼓”,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叫過很多名稱:在北京曾稱“京調大鼓”、“小口大鼓”、“音韻大鼓”、“文明大鼓”、“平韻大鼓”,在天津曾稱“衛調”、“衛調大鼓”、“文武大鼓”、“京音大鼓”。

木板大鼓傳入天津、北京後,劉寶全改以北京的語音聲調來吐字發音,吸收石韻書、馬頭調和京劇的壹些唱法,創制新腔,專唱短篇曲目。1946年(民國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藝公會後,遂正式統壹名稱為“京韻大鼓”。

百度百科-京韻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