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做父母的四個層次,妳在哪壹層?

做父母的四個層次,妳在哪壹層?

王小騫說

著名心理治療師M·斯科特·派克曾說:

“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變,使人格和心靈不斷完善,才能擔負起做父母的職責。”

成為父母,不單是身份的轉變,也意味著加入了壹場自我修正的馬拉松,只有不斷完善自我,而非急於塑造孩子,才能逐步擔負起為人父母的職責。

然而,並不是每個父母都具備成長意識,以至於太父母做得很被動,只知道解決孩子的問題,卻沒尋求問題的根本。

也不是每個父母壹開始就稱職,而是在不斷追求中,壹步步走向成熟。

做父母有四個層次:

第壹層是肯為孩子花錢,偏重以物質養孩子;

第二層是願意花時間,在 情感 上滿足他;

第三層是願意為孩子學習,***同進步;

第四層是為成就孩子,願意做出改變。

您,在哪壹層?

第壹層

肯為孩子花錢,重物質養育

不少父母舍得為孩子花錢,並認為這是對孩子負責。

只要孩子開口,啥都願意滿足,衣食住行,樣樣給到最好。

五花八門的興趣班,別家孩子有的,自家壹樣也不落下,更少不了爭取到貴得傷心的學區房。

然而, 物質上的堆砌,並不能成就好教育。

孩子對獲取金錢沒有概念,如果在物質上壹味地滿足,孩子不知珍惜,無法體諒父母賺錢的不易,也學不到感恩。

父母看重物質的滿足,孩子就很難學會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容易變得愛慕虛榮,而內心貧乏。

其次,大量地報興趣班,往往出於父母的意願,而非孩子所愛。

記得《少年說》中,有個叫周子皓的小男孩,原本膽小、容易緊張的他,竟鼓足勇氣當眾吐槽親媽。

子皓不明白,媽媽為啥給自己報了多達12個興趣班,有奧數、書法等,甚至很多興趣班,連名字都叫不上來。

子皓希望媽媽給自己減負,有休息的時間。

媽媽報這麽多興趣班,孩子真正喜歡的少之又少,勉強他學習,不但沒成效,反倒“偷走”孩子寶貴的童年。

父母照自我意願報的班,被迫學習的孩子會心生委屈,得不到理解,不能自由表達意願,容易與父母產生疏離。

給孩子提供物質條件,不能與愛劃等號,偏重物質和教育形式,卻缺少愛的陪伴,孩子處在 情感 匱乏中,心理成長往往滯後。

比起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滿足孩子心理 情感 需求更為重要。

第二層

肯為孩子花時間,滿足 情感 需求

孩子是小樹,父母的陪伴就是他紮根的土壤。

花時間陪伴孩子,滿足他 情感 需求,就是給他心靈輸入成長養料。

在父母陪伴和關註下長大的孩子,安全感充實,自信陽光。反之,內心容易不安,負能量較多。

王弢曾在《新生日記》中,回憶成長經歷。

小時候,父親的精力都用在事業上,很少關註自己。

他抱怨爸爸不在意自己,但身邊所有人都肯定爸爸是愛他的。

然而,王弢卻從來沒有體驗過父愛,只記得爸爸陪他踢過壹次足球。

王弢坦露,自己性格比較陰郁,負能量較多,跟爸爸陪伴缺失有很大關系。

不少父母本有愛子之心,卻少了對孩子的關註和陪伴,以至愛並沒有效傳達,孩子感受不到愛,就缺乏安全感,同時又對父母產生抱怨和不滿。

《少有人走的路》書中寫道:

父母必須在孩子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父母的關註意味著陪伴和註意力的付出,註意力越多,關註的質量就越高。

而缺少愛的陪伴的孩子,會成為 “心理上的孤兒”

花時間陪伴孩子,重點在註意力的付出,而非“身在心離”。

或許妳並沒太多時間給孩子,卻可以零碎地付出註意力,在繁忙中抽空給孩子打個電話,讓他明白妳在任何地方都掛念著他。

休息前,花幾分鐘欣賞孩子的繪畫作品,由衷地提出贊美和意見,或跟他談心、親密擁抱。

父母陪伴時間不充足,但如果還能對他個性、喜好、生活習性等了如指掌,並能在出現問題時,給予正面反饋,孩子仍然能感受到被愛,內心滿足。

而缺乏愛的陪伴的孩子,內心往往充滿不被人關註的孤獨,甚至成為心理上的孤兒。

花時間陪伴孩子,就是對他未來的投資,陪伴質量越高,未來收獲就會更大。

第三層

肯為孩子學習,***同進步

初次為人父母,有太多慌張。

早早壹歲時,我發現自己竟不能“教”她。

她搭積木,小手還不能處理精細動作,經常搭不好,她就扔掉積木接著大哭,我本能地說:“別急呀,想想辦法……”。

話剛壹落我就激靈壹下,我所傳達的是“遇事不要用情緒解決問題,要用方法”,可我做到了嗎?

我是個習慣用情緒解決問題的人,用負向情緒控制別人,拿淩厲的眼神和故意不配合的動作讓別人感受到壓力,選擇被迫順著我。

可現在,我卻在教孩子不要用情緒解決問題?

這樣的瞬間越來越多,我慌了,開始反思自己,難道我要做個只知要求孩子,卻壹樣也辦不到的媽媽嗎?

這樣教育對孩子真的管用嗎?

不,我要做合格稱職的媽媽。

2017年,我“回爐”到中國科學院讀心理學專業碩士課程,進行為期兩年的學習。

因為我知道, 養孩子,要先養育自己,好媽媽才能養出好孩子。

我拿到了中科院所認證的“婚姻與家庭心理指導師”,期間也接觸了大量家庭實際案例。

如何更好養育孩子,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洞見,我決定把它們用壹本書呈現出來,讓更多父母受益。

《媽媽知道怎麽辦》這本書因此面世了。

後來,我收到了許多媽媽的反饋,也知道了更多 “學習型媽媽”的存在。

她們有的剛懷孕,有的孩子幾歲大,有的才幾個月大,在書中她們看到了自己和孩子的影子,也為心中的疑惑找到了答案。

有的媽媽甚至讀到淚流滿面……

這些都是對自己努力的饋贈,既幫助了千萬家庭,又實現了自我價值,我非常欣慰。

父母應該跟孩子壹起成長,不能只做基因上的父母。

因為成為父母而做父母,照感覺養育孩子,但感覺多數時候是不可靠的,憑借豐富的人生經驗教育,再豐富的閱歷也有局限,而東家壹句西家壹辭的零碎信息,更難適合自家孩子。

這樣養孩子,往往付出很多,卻收不到好效果,也耽誤孩子的成長。

但如果父母願意多方學習,不管是聽課、看書或參加培訓等等。

爭取做更好的父母,能夠了解孩子成長規律,理解並滿足他心理需求,知道如何更好地引導他,就能養育出內心強壯的孩子,同時也拓展了自我,收獲更完善的自己。

肯為孩子學習,就是抓住了自我成長的機會,也給孩子成長提供了壹片沃土。

第四層

肯為孩子改變,成就他

教育專家、心理輔導師賽西·高夫說:“我們之所以成為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為了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地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自我教育,不是追求塑造、改變孩子,反而要先改變自己。

故事《牽壹只蝸牛去散步》中這樣寫到:

上帝讓我牽壹只蝸牛去散步,但蝸牛實在太慢了,我摧它、唬它、責備它,但蝸牛已經盡力了。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我無能為力,松開了它,卻聞到了花香,感覺到了微風,聽到了蟲鳴鳥叫,原來這裏這麽美好。

教育就是這樣,父母要求孩子跟上自己,可他盡了力也還是那麽慢,父母責怪,甚至打罵,孩子只好帶著傷吃力地往前走,但仍然很難達到要求。

但如果父母松開孩子,放慢腳步,反過來跟隨孩子的速度,卻發現 育兒 原來這麽美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父母變要求為給孩子自由,順應他天性,孩子的成長沒有限制和束縛,生命才能更加整全。

肯為孩子改變自己,就是成就孩子。

《親子關系全面技巧》作者李中瑩說: “家長唯壹要做的事,就是培養出孩子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

付出時間關註和陪伴,滿足孩子 情感 需求,同時,父母又願意和孩子壹起學習進步,也能改變自我來成就孩子,他就有充足的心理能量,擁有勇敢面對人生風雨的能力,讓生命散發更多光芒。

為人父母,您在哪壹層?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 探索 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