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們有沒有發現,塔吉克族的家庭環境,是壹個‘閉環’。”
仔細想想,好像是這麽回事兒。
“原生家庭”在當今算是壹個流行詞匯吧,也是壹個熱門話題。壹個人的生長、成熟、現在的選擇、未來的發展……所有生命中值得標記的壹切,無不深受原生家庭環境的影響,尤其童年階段,是壹個人壹生的“基調”。而,塔吉克族人的童年是這樣的:
在聽完廣東姐姐的“閉環”之論後,再次去塔吉克族人家做客時,我特地觀察了那些小孩子的成長環境,發現他們大多都是在全家族人的“包圍”下長大。
而往往,塔吉克族人的家族又特別大: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姑姑、兄弟姐妹……只要小輩兒不結婚,都與長輩住在壹起,不分家。這樣的包容與圍繞所形成的秩序感,對於孩子來說是壹種滋養:
本身家庭“局面”就很大,又沒有什麽獨生子女之說,壹個孩子壹出生就要帶著向下兼容的眼界和顧全大局的使命去承擔責任,教人識大體、懂禮數、集體榮譽感……或者說,不是“教”的,因為當地人、大部分家庭都是這樣的,耳濡目染,代代相傳。
在內地,它們被稱為“規矩”。
古老的部落式的家族制在塔什庫爾幹這片土地上傳承了2000年,“家長制”的傳統至今存在於大部分的塔吉克族的家庭環境。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塔吉克族人的性格輪廓鮮明。
同時,塔吉克族每壹個家庭都是“封閉”的,這壹點從這片土地上很長壹段時間裏盛行近親結婚的習俗就可見壹斑:早年間,塔縣當地姑表親戚、舅表親戚之間聯姻的大有人在。而在血緣的劃分上,塔吉克族人以父親壹支的血脈為主導脈絡,長幼有序且秩序森嚴:
年富力強的男人執掌家族大小事宜,最具有智慧的長者的意見對家中孩子的成長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與塔吉克族人交往的過程中,不懂禮貌、做事露骨的人會首先被他們排除在“朋友”之外,因為自己是在壹個懂禮數、能收斂、顧大局的環境中長大,所以禮貌這個事情是他們判斷壹個人值不值得交的最基本的因素。
尊重長輩與擺正自我在人群中的位置對於塔吉克族人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兩個約定俗成。
這個民族的人擁有獨特的家族文化,本民族的語言,不與外族人通婚、極少去外地闖蕩的傳統……壹切問題只在家族內部消化,外來的文化無論好的、壞的都很難“滲透”進去。而當有著強烈好奇心的小孩子們有能力接觸外面的世界時,其人生“基調”已經穩定,先天的性格已經成型。人們就這樣世世代代喝著雪山水長大,祖祖輩輩守著高原——這大概是塔吉克族人的性格得以保持著少見的天真純良、黑白分明、熱情好客的原因吧。
除了內因,塔什庫爾幹有著區別於中原地區的人文氛圍很大程度上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
在波斯語中,帕米爾這個名字的意思是“舒適的平房”。作為夾在西伯利亞與喜馬拉雅山脈之間的壹片綠洲,帕米爾高原很長壹段時間都曾經是古代商旅往返絲綢之路的最便捷通道,也是壹個大型的貿易集散地。
所以當我們在塔縣旅行,每經過壹個開發完善或正在建設中的景點,到處可以看到“絲綢之路重鎮”的定義。茫茫高原,冬夏積雪,唯有塔什庫爾幹是“坦途”,就像壹個平頂屋。從那時起,高原上的人民開始抱團生存,以抵禦隨時來襲的地質災害和瞬息萬變的惡劣氣候。
部落式的管理模式由此誕生,並沿用至今。這樣的模式放在中原未必適用,但在遊牧民族的 社會 關系中,它是和煦而融洽的。
世人喜歡把原生態的東西視為珍寶,把文化的浸染視為災難,但在我個人的感受中,融合本身就是壹種進步。塔吉克族人的感染力比第壹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所認為的更為深遠:他們喜歡敞開大門盛情接待朋友,喜歡花“重金”吃吃喝喝舉辦party,喜歡展示家中美好的壹切,驕傲之情溢於言表……在內地被稱作“顯擺”的這壹切,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來說,是嘴角帶笑的美好記憶,歷久彌新。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 旅遊 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