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又見炊煙》朱莉散文賞析

《又見炊煙》朱莉散文賞析

周末的下午,我帶孩子從城裏回鄉下婆婆家,遠遠看見屋頂升起壹縷炊煙。那時而淺灰時而淡藍的煙霧,沖出屋頂,飄逸蒼穹,綿綿如絮,悠然上升,氳出濃濃暖意。

我忍不住加快腳步,來到婆婆的新廚房。壹口嶄新地鍋在婆婆的再三堅持下,坐落下來。只見它渾身上下貼滿白瓷片,身高適當,小巧而玲瓏,構成廚房壹道別致的風景。地鍋旁邊是壹堆柴草,錯落有致。久違的畫面,顯得格外溫馨。我連忙坐下來燒火,兒子拿柴,婆婆不停地誇贊,還是地鍋做飯快!

是啊,鄉下人家,炊煙最勾魂。生活在農家小院的鄉親們,最向往的就是炊煙飄起的日子,那壹柱柱騰空升起的炊煙,或輕煙裊裊,或絲絲縷縷,總會伴隨著饑腸轆轆,如期而至,親切地召喚著,喚醒我們兒時最饑渴的時光。

那些年,壹到做飯時,家家戶戶的屋頂,長長的煙筒仿佛心有靈犀,不約而同地扯出或濃或淡的煙霧。炊煙生起,總會醞釀出幾許期待,幾絲甜蜜。炊煙底下,壹爐柴火,映出滿臉緋紅。滿堂烈焰,舔舐鍋底,煨出壹鍋飯香。

記憶中,婆婆做飯技藝是很巧的,變著法兒燒出不同的飯菜,或壹鍋米飯,或壹鍋面條,或壹鍋清湯,偶爾也會有幾盤亮晶晶、油汪汪的魚肉、雞蛋,那自然會成為壹家老小碗裏的驚喜。這時,婆婆是不允許開鍋的,伴隨著炊煙變淡、消停,婆婆總是打發年齡最小的弟弟、妹妹去喊正在田間勞作的爺爺、公公吃飯。於是,“喊飯”的叫聲開始響起。那聲聲呼喚,高低錯落,此起彼伏,漫過田野,回蕩山間,悠長如歌,綿長有味。仿佛給風平浪靜的日子,投下幾枚石子,激起幾朵歡悅的細浪。田間地頭,勞作的大人們,紛紛擡頭應和,困倦的臉上綻放出壹絲驚喜,荒蕪的心田也蘊出壹絲希望,收工吃飯!伴隨著菜香四溢,壹天中最愜意的時刻終於來臨了,全家圍坐在壹起,享受舉杯把歡最甜蜜的時光。壹杯黃酒下肚,幾丁鹹菜入口。喝出壹片舒心,嚼出滿臉笑容,千裏愁雲仿佛都隨風吹散,日子的艱辛也都被那濃濃淡淡的炊煙填平。壹家老小,吃飽喝足,卸下滿身疲憊,袒露輕松愜意,該下地的下地,該餵豬的餵豬,該上學的上學,守著炊煙的日子又在奔跑中前行。

是啊!牽手炊煙的歲月,織出多少農家那份難得的溫馨和甜蜜,繡出多少鄉村恬淡寧靜的時光。“壹去二三裏,煙村四五家”是壹種懷舊情結,經久不衰。“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這是陶淵明的炊煙,小鳥依人;“山上層層桃李花,雲間煙火是人家”,這是劉禹錫的炊煙,楚楚動人;“漠漠炊煙村遠近,冬冬儺鼓埭西東”,這是陸遊的炊煙,溫馨宜人。凝眸我們的炊煙,它也正放飛農家小院甜美的夢想,繪出鄉下人家心中的美麗山水畫卷!

如果說炊煙是兒時記憶中揮之不去的畫卷,那伴隨著炊煙的謝幕,是壹個時代的悄然隕落,是另壹個時代的破浪啟航。近些年來,日子漸漸好轉,農民的生活富裕了,“喊飯”吆喝聲漸行漸遠,炊煙也正悄然變淡。如今的鄉村,家家戶戶,桌面上擺放的不是濃湯肥鯽,就是精肉素炒。生活水平雖然提高了,但總覺得缺少壹種味道,那可能就是炊煙的味道吧。

看鄉村的炊煙,成了我難得的奢望……

看著我在發楞,兒子說,看!炊煙又升起啦!我回過神,看見婆婆做的滿桌飯菜,香氣四溢,把我的胃口吊了起來。

婆婆老了,村莊老了,老得炊煙淡淡。但裊裊炊煙,始終定格在我心裏,就像壹條路。我不知道它通向哪裏,但我知道,只要有它,家就不會荒涼。

有壹種味道,叫炊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