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的第二部分,為從正紅門到方城。正紅門辟於南面正中,壹字並排三孔呈券洞形,為單檐歇山式,檐下有磚雕鬥拱和黃琉璃瓦件裝飾。正紅門東西兩側的墻上有“袖壁”,外呈海棠形,中嵌五彩琉璃行龍,形象生動秀美,四周有繚墻環繞。
走進正紅門,神道(參道) 兩側,由南往北依次立有石雕擎天柱(華表) 兩對,還有立象、臥駝、立馬、坐麒麟、坐獅、坐獬豸六種石獸各壹對。這些石獸統稱為“石象生”,又稱“十二羽林”。其中的駱駝、馬,當年都是隨皇太極征戰立有大功的。
先說這駱駝。在“太宗文皇帝神功聖德碑樓”南邊的石獸群中,有對用漢白玉精工雕成的石駱駝。提起這駱駝,還有段傳說。
相傳,駱駝壹直是皇太極生前的心愛之物,曾為大清王朝立下過功勞。人們都知道,駱駝身體高大,背上有兩個駝峰,能儲存大量的水和食物,它不怕饑餓和嚴寒,被稱為“沙漠之舟”。皇太極當年在出征漠南蒙古,臣服察哈爾林丹汗部時,統領八旗兵在沙漠地帶作戰全虧了駱駝的幫助。由於長期在沙漠裏打仗,皇太極的軍隊遇到挺多為難的事。有時在沙漠裏連跑了好幾天,也找不到壹眼清泉,軍士們壹個個渴得要命。這時駱駝身上水囊儲存的水,就能讓士兵們解渴。沙漠裏的風沙特別大,駱駝能先知道風沙的到來,還能抗住風沙的襲擊。
有壹回,皇太極的軍隊在沙漠裏追殲逃敵,駱駝冷不丁地都停下了腳步,再也不往前走了,接著都臥倒地上,伸長脖子,叫喚不止。趕駱駝的八旗兵,氣得拿鞭子抽,掄棒子揍,可壹峰峰駱駝還是照樣臥著,不動彈。管拉運給養的官也慌了神兒,趕忙派人向皇太極報告。
昭陵石駱駝
皇太極聽說後,就派人帶領隨軍的獸醫來了,他們壹行人把駱駝左搬、右擡,可臥著的駱駝,還是橫豎不動。獸醫檢查了駱駝的眼睛、嘴巴和周身各處,都沒發現有什麽毛病。於是他們向皇太極稟報了情況,說:“沒發現哪峰駱駝有什麽異常,也許是連日征戰,駱駝太累走不動了。”皇太極搖頭道:“不對,我們今天壓根兒沒跑多少路,駱駝咋會累倒呢?”這時,皇太極身旁參贊軍機的謀臣範文程說道:“皇上,我聽說駱駝是通靈性的,是不是它們預感到有什麽不祥之兆了。”皇太極恍然大悟,忙命士兵們趕緊就地臥倒,躲到駱駝的側面,防備有什麽禍事發生。
皇太極的口諭傳下去不久,只見烏雲密布,風沙驟起,鋪天蓋地的黃塵滾滾而來,好像要把皇太極的兵馬都吞沒似的。可駱駝都是趴在高岡的地方,士兵們事先又都有所準備,這樣就沒受到什麽損失。
在沙漠裏征戰,如果沒有水,人馬都會渴死。可駱駝這種牲口鼻孔挺大,嗅覺特別靈敏,哪兒有水,它老遠就能嗅到。皇太極領兵在沙漠裏打仗,多虧駱駝的幫助,找到了壹處處水源。
在得勝還朝後,皇太極特別為駱駝慶功,還下令以後不準殺害駱駝。由於駱駝在皇太極生前的征戰中立下功勞,所以建昭陵時,就把石駱駝列侍陵前,以表彰它的功績。
昭陵石馬
再說這陵前兩匹用漢白玉精雕而成的石馬,壹匹叫“大白”,壹匹叫“小白”。據《沈陽縣誌》記載:
“陵前立仗石馬二,曰大白、小白,開國時太宗禦乘之馬也。太宗軀體偉重,乘大白日行五十裏,乘小白日行百裏,刻石陵前,蓋仿唐昭陵石馬之制。”可見這兩匹馬在皇太極打天下時,都是立了汗馬功勞的。
說起大白、小白這兩匹戰馬,還有段傳說呢。相傳,當年皇太極征戰時,有兩匹白色戰馬,他非常喜愛。這兩匹馬壹胖壹瘦,胖的他起名叫大白,瘦的起名叫小白。皇太極身體肥胖,別的馬禁不住他,只有這兩匹馬才能乘騎。皇太極行軍趕路,騎這兩匹馬戰無不勝。
有天夜裏,皇太極正在大帳裏全神貫註地閱讀文書,號稱“萬人敵”、有萬夫不當之勇的明軍駐大淩河城守將、副總兵祖大弼,領著壹百二十名勇士來偷襲後金大營。祖大弼手執大刀搶先闖入大帳,接連砍倒幾名侍衛。這時,皇太極還沒發覺。忽聽槽頭兩匹白馬噅噅亂叫,他擡頭壹看,叫聲不好,急忙拔出腰中佩劍,來攔擋祖大弼的大刀,兩人在帳內大戰壹氣,幸虧皇太極的兄弟八貝勒阿濟格聞聲帶人趕到,皇太極才幸免於難。事後他感慨地說:“多虧白馬給我報了信兒啊!”不久,他們打下了大淩河城,又去征松山、杏山。這天,皇太極他們打得人困馬乏,在杏山北邊的壹座山下宿營歇息。當夜在他睡得正酣的時候,突然聽到白馬壹陣瘆人的嘶叫,他忙睜開眼睛,定神壹看,只見明軍壹隊人馬已殺進大營沖入帳中。他連忙吆喝侍衛和弓箭手,才把偷襲的明軍打退,保全了性命。他稱贊道:“又是好馬護了主人。”這支偷襲的隊伍,原來是松山城明軍總兵曹變蛟率領的。
在大淩河和杏山戰役中,皇太極輪換著騎這兩匹白馬,指揮八旗大軍壹舉打敗了十三萬明軍,活捉了明朝薊遼總督洪承疇。這兩匹白馬,功勞可實在不小啊。皇太極駕崩後,他的兒孫為了讓這對戰馬永遠陪伴先皇,就令工匠雕成了這兩匹石馬。皇太極的孫子康熙皇帝玄燁東巡盛京,到昭陵謁陵祭祖時,曾寫下《昭陵石馬歌》,記頌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