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祭竈是大江南北***同的習俗。過去,人們在這壹天都要在竈屋(廚房)鍋臺附近的墻壁上供奉竈王爺、竈王奶奶。佛龕神像的兩側還要貼上壹副對聯,上聯寫“上天言好事”,下聯寫“下界保平安”或“回宮降吉祥”,橫批是“壹家之主”。古人雲:“民以食為天。”人們把竈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壹家之主,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昔日許昌,每逢到臘月上旬,大街小巷的油鹽店、百貨攤都能“請”到(不能說“買”)竈王爺。湖北、廣東地區的老人尤為慎重,所要木版水印的神像,大多來自天津楊柳青。那和藹、肅穆、善靜的竈王爺、竈王奶奶盛裝端坐,給人們以莊重的感覺。
每年,人們都要“請”回壹尊新的竈王像來代替燎了壹年的舊竈王像。這似乎是在向人們預告,除夕馬上就要來到了。
給竈王爺、竈王奶奶奉上的供品,不需用雞鴨魚肉、幹鮮果品之類,更不需用牛、羊、豬三牲,只需壹些粘嘴的麻糖就可以了。稍考究壹點兒的人家,會供上壹碗用糯米蒸的蓮子八寶飯,竈王爺、竈王奶奶就會更心滿意足。
俗雲:“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上天。”人們把這天稱為“祭竈日”。在許昌,這壹天晚餐之前,每家家長都要先用糖瓜在竈門前烤化,然後抹在竈王爺、竈王奶奶的唇上,即使竈王爺、竈王奶奶不饞,人們也硬要把烤化了的糖飴放在他們的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