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解讀
魯達自然是上上人物,寫得心地厚實,體格闊大。論粗鹵處,他也有些粗鹵;論精細處,他亦甚是精細。然不知何故,看來便有不及武松處。想魯達已是人中絕頂,若武松直是天神,有大段及不得處。
《水滸傳》只是寫人粗鹵處,便有許多寫法。如魯達粗鹵是性急,史進粗鹵是少年任氣,李逵粗鹵是蠻,武松粗鹵是豪傑不受羈靮,阮小七粗鹵是悲憤無說處,焦挺粗鹵是氣質不好。
這是金聖嘆評點魯達以及梁山幾個關鍵人物的話,他說魯達是“上上人物”,“人中絕頂”。可見金聖嘆是非常喜歡魯達的,在小說中僅次於武松。他們兩個人的死,壹個最後“圓寂”,壹個最後終享天年,兩個人的死比起其他的梁山英雄好漢,可以說非常圓滿了。細讀《水滸傳》,個人覺得作者施耐庵對於魯智深也是特別喜愛,開頭的幾回就寫到魯智深,與九紋龍史進,豹子頭林沖,打虎將李忠以及青面獸楊誌等合起來寫,其中魯智深的形象可謂最為鮮明生動。作者在塑造這個人物中,把他的神都寫出來了,而且很好的融入了對佛家的壹些理解,從他的名字當中就蘊涵著佛家的思想:魯達,粗魯通達,魯智深,看似粗鹵,有大智慧,也即佛教所說的般若智慧,比壹般人通透,比壹般俗人有徹悟能力。外表看起來憨直粗鹵,其內心卻智慧深厚,任性自然,天真通透。
從壹開始出場“頭裏芝麻羅萬字頂頭巾;腦後兩個太原府扭絲金環;上穿壹領鸚哥綠纻絲戰袍;腰系壹條文武雙股鴉青絳;足穿壹雙鷹爪皮四縫幹黃靴;生得面圓耳大,鼻直口方,腮邊壹部貉腮胡須,身長八尺,腰闊十圍。”就給人感覺不同凡響,前面是關於裝飾打扮,長相特別怪異,與眾不同,威嚴有氣勢。而且剛和史進碰上,就英雄相惜。仿佛有壹種天生的力量,能夠壹眼識出英雄,又天生壹股慈悲憫人之心,雖然外表粗鹵,講話看似粗豪其內在還是相當精細。遇事敢作敢當,粗糙爽利用直,乃真豪傑也!在他的壹生中主要由這些事情構成:搭救金翠蓮,拳打鎮關西,做和尚,醉打山門,命犯桃花,大鬧桃花村,火燒瓦官寺,相國寺菜頭,遇到林教頭,二龍山稱大王,獨闖虎穴,大圓滿。
魯智深與其他梁山好漢有幾個不同點:壹是他不是由於被人陷害,被逼上梁山,而是自己主動的抉擇。二是他沒有當官的欲望,任性而為,不受約束。三是最後圓寂,有佛性,人生圓滿。四是他基本上不亂殺人,他殺的那些人可以說都是壞人,有壹顆慈悲憫人之心。“心地厚實,體格闊大”可以作為他的標誌。他給人的第壹眼就感覺像個“莽漢子”,文本中這幾個字多次出現在他人的眼中,可見眾人眼中對他的第壹印象都覺得這個人很粗鹵,這也是他在世人眼裏呈現出來的“相”,可是“相”往往不可信,誰知道這麽粗鹵的外表下有如此壹顆善良慈悲之心,金翠蓮婦女跟他素不相識,就因為他見不得別人的“惡”,就挺生而出,對他們兩人做了周到的安排,不管是金錢還是其他方面可以說非常周到。不僅僅幫他們教訓惡霸,還把後面的事情都幫他們解決了。疾惡如仇,俠義心腸,這確實是魯智深留給他人的總印象。小時候讀水滸,感覺有些血腥,現在讀來,其實魯智深從來不亂來的。即使打死鎮關西,也可以說是意外,原先他只是想好好教訓壹下這個“鄭屠”,讓他不敢再欺壓他人,受點教訓。可是由於他的拳頭太重,沒有控制好,把鎮關西給打死了。之後只帶了幾樣隨身之物,到處流落,他從來就沒有後悔自己原先的做法。後來只能做了和尚,他也是沒有什麽特別的猶疑不決,直爽利落。在五臺山,世外生活過於單調無味,如此生氣勃勃的人,如何能夠忍受人生的寂寞,喝酒打架都是他自身正常的生命宣泄,可以說和尚的生活的不仁道,作者在壹定程度上恰恰對佛教的寺院生活做了壹種批判,青燈古佛,如何安放壹顆跳動充滿生機的心靈。在酒的刺激下現出本相,鬧得五臺山沒法再讓他待下去,智真長老只好給他另作安排。
路宿桃花莊,他還是英雄不改本色,見到小霸王周通強搶民女做壓寨夫人,又站了出來,在房間裏脫得“赤條條”,很有喜劇感,但卻需要非凡的勇氣,可見他雖然沒有家室,卻“命犯桃花”,多次因女人引起他的好打不平,給自己惹來大患,還好這次竟然見到了熟人,和平解決了搶婚事件。接下來,跟林沖結識,遇到高衙內調戲林夫人,他又出來呈強扶弱,不管自己落到什麽下場,只有人間有不平之事,魯智深就管定了。當林沖遭遇陷害,被流放,他竟然壹路尾隨,在野豬林突然冒出,救了林沖壹命,後來去救史進,在俗人眼裏覺得他有點“魯莽傻”,可是他眼裏只有兄弟之情兄弟之義。他的許多行為看似粗鹵,但是如果我們細看,就會發現,魯智深有大智慧大忠勇大仁義,外貌長相只是皮相,我們要通過皮相,看到壹顆“通透心”。
關於魯智深的壹生,智真長老給了他兩首偈子,第壹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洪而止”。遇林而起,指後文的“大腦野豬林”而聲名鵲起;遇山而富,指後面魯智深與曹正等人奪得二龍山,三山聚義大戰呼延灼後,同上梁山;遇水而興,指上水泊梁山而達到興盛;遇洪而止應該是遇江而止,指後來跟隨了宋江。與此句對應的還有梁山歸順朝庭平定遼國後,魯智深重上五臺山謁見智真長老問詢前途,智真長老曰: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之後,在回京途中,在杭州恰逢錢塘江潮信大至,魯智深想起長老之言,問明“圓寂”之意,沐浴更衣,焚香打座,圓寂而逝。這兩首偈子很好的概括了魯智深的壹生,他的壹生在《水滸傳》中描述可以說是最完整的,也是最完滿的,“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生命圓滿具足,可見在作者的思想裏有壹種宗教情懷,可謂大智慧大解脫,好人還是有好報。魯智深的道場不在深山寺院,而在於江湖,在於人世間,佛法不壹定是出世的,佛法在紅塵中,歷盡千千劫,才能功德圓滿,俠義無雙,乃是真人物真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