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舊唐書》記載:麟德二年(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後武則天,帶領文武百官離京去泰山封禪,歸來路經壽張縣訪賢,當時張公藝已88歲高齡。唐高宗詢問張公藝治家的方法,張公藝寫了壹百個“忍”字,做《百忍歌》。高宗聽後倍受感動,當即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封張公藝的長子張希達為司儀大夫,並親書 “百忍義門” 四個大字,敕修百忍義門。張公藝去世後,後人便修建了 “百忍堂” ,永誌紀念。
張公藝的後代中,出任唐玄宗時期宰相的 張九齡 最為世人所熟知。 張九齡把張公藝的“百忍”思想用於修身治國。 個人修養方面主張“記人之長,忘人之短”。壹生灑脫豁達、秉公守則,選賢任能,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卻淡泊謙讓,時稱 “九齡風度” 。以致後來宰相每次推薦公卿時,唐玄宗必問:“風度得如九齡否?”
《百忍歌》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能忍夏不熱,能忍冬不冷:
能忍貧亦樂,能忍壽亦永;
貴不忍則傾,富不忍則損;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百忍歌,歌百忍;
仁者忍人所難忍,智者忍人所不忍。
思前想後忍之方,裝聾作啞忍之準;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淡泊可養神,忍得饑寒可立品;
忍得勤苦有余積,忍得荒淫無疾病;
忍得骨肉存人倫,忍得口腹全物命;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忍時人只笑癡呆,忍過人自知修省;
就是人笑也要忍,莫聽人言便不忍;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壹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壹忍萬禍皆灰燼。